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对精神分裂症病人健康教育的效果探究

发表时间:2021/9/1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9期   作者:刘潇凡
[导读] 目的:观察优质护理服务对精神分裂症病人健康教育的效果。

        刘潇凡
        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  陕西  西安  710000
        【摘要】目的:观察优质护理服务对精神分裂症病人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我院2019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62例精神分裂症病人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健康教育中是否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将病人分为对照组(31例:未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与实验组(31例: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比较两组病人护理干预效果。结果:实验组护理干预后症状自评表(SCL-90)得分以及自我护理能力(ESCA)量表得分均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实验组病人护理干预后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中阴性量表(15.23±2.42)分、阳性量表(15.26±1.15)分以及一般精神病性量表得分(22.21±2.45)分,均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病人优质护理服务可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升患者自护水平,有利于患者精神分裂症状的改善。
        【关键词】优质护理服务;精神分裂症;健康教育
        精神分裂症发病率约占精神类疾病总发病率在百分之六,近些年,伴随居民生活节奏的加快,精神分裂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单纯药物治疗效果有限,精神分裂症患者常规健康教育过程中护理人员易忽视患者心理特征,难以有效疏导患者负面情绪,优化护理服务就显得十分重要[1]。本次研究比较我院2019年6月-2020年6月62例未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以及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精神分裂症病人护理干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实验组31例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患者中男(n=16)、女(n=15),年龄区间为:22岁~54岁、平均(40.52±1.42)岁,病程/平均病程为:1个月~6个月,(4.02±0.11)个月。对照组31例未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患者中男(n=17)、女(n=14),年龄区间为:22岁~55岁、平均(40.51±1.44)岁,病程/平均病程为:1个月~6个月,(4.04±0.11)个月。两组病人男女比例、平均年龄、平均病程等基础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2病例选择标准   
        本次研究对象均确诊精神分裂症且表示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本次研究符合医学伦理会批准。排除标准:(1)丧失正常言语交流能力病人。(2)确诊其他精神疾病病人。(3)无法独立完成本次研究相关测评病人。(4)精神分裂症复发群体。
1.3方法
1.3.1对照组患者健康教育中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护理人员为患者发放健康手册、播放专家讲座视频资料以使患者获得精神分裂症病因、治疗、护理等相关知识。
1.3.2实验组患者健康宣教中实施优质护理干预,该组护理人员在遵照对照组图文健康宣教的同时开展个别指导,护理人员结合患者心理状态以及不同精神分裂症个体入院治疗中存在的问题开展健康指导。(1)对于入院后情绪低落、生活懒散的患者,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生活经历,遵照患者隐私,避免在患者面前谈论患者病情,从而使患者感受到医护人员的关心与尊重。(2)对于入院后焦虑、躁动的患者,护理人员可对患者进行隔离,告知患者及其家属隔离的原因,并对患者负面情绪进行安抚,在护患沟通时护理人员应言语诚恳、态度亲和。(3)对于入院后紧张、恐惧的患者,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后做自我介绍,并向患者介绍科室环境、主治医师基本情况。此外,护理人员在为患者发放健康宣传手册的同时,耐心回答患者提问,向患者列举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的案例,协协同患者家属调整患者心情。
1.4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护理干预前、护理干预后心理状态以及自我护理能力,SCL-90量表总指数1-5分得分与患者负面心理严重程度成正比;ESCA量表得分区间在0分-172分,得分与患者自护水平成正比。
(2)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精神分裂症状改善情况,借助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中包括阴性量表(7项)、阳性量表(7项)以及一般精神病性量表(16项),每项采取1-7分评分,总分越高则表示症状越重。
1.5统计学处理
        结果中数据录入SPSS21.0系统进行处理,“±s”方式用以表述的计量数据应用t检验,当P值<0.0时为组间数据差异明显,统计学意义成立。
2结果
2.1两组病人护理干预前后心理状态以及自我护理能力  具体情况(见表1),实验组护理干预后SCL-90量表总指数比对照组低,ESCA量表得分比对照组高。

2.2两组病人护理干预前后精神状况比较  具体情况(见表2),实验组病人护理干预后PANSS量表中阴性量表得分、阳性量表得分以及一般精神病性量表得分均低于对照组。

3讨论
        精神分裂症的发生与遗传因素、不良生活事件的发生以及病前性格等因素有关,在上述综合因素的影响下患者思维、情感发生改变,个人行为、精神活动与周围环境不协调[2,3]。精神分裂症患者常规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护理人员忽视疾病引起心理情绪变化,优质护理干预实施过程中,护理人员结合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特征以及临床表现,落实针对性护理干预病以稳定患者负面情绪,提升患者对疾病诊疗的信心,避免患者在诊疗过程中急躁、恐惧等负面情绪控制不稳,降低患者自护水平,降低临床诊疗干预效果,造成病情反复[4,5]。本次研究显示在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开展优质护理的实验组护理干预后,心理状态与自护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患者精神分裂症得到显著改善。
        综上所述,精神分裂症患者健康教育中优质护理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丘会英,张少珍,黄仲文,等.康复护理对于精神分裂症病人生活能力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21,16(2):211-212.
[2] 顾艳.优质护理服务对精神分裂症的护理效果分析[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21,1(4):141-142.
[3] 李新霞.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对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21,21(3):298-299.
[4] 董秀华.优质护理服务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心理和康复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9,19(95):341,343.
[5] 李爽.对优质护理服务在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护理中的 临床效果进行探讨[J].当代医学,2018,24(17):166-16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