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护理体会

发表时间:2021/9/1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9期   作者:刘立超
[导读] 目的;分析和探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所采用的护理方法及效果。

        刘立超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100029   
        【摘要】目的;分析和探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所采用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随机抽取了2020年2月-2021年2月我院接收的120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作为对象进行研究,将其划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而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了围手术期护理,然后对其护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护理实施后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均得到明显改善,且实验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间的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为其提供系统性的围手术期护理,既可以改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症状,而且还可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关键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护理效果
        冠心病属于临床常见疾病类型,其一般会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其主要是借助心导管技术来使狭窄或闭塞冠状动脉管腔得到有效疏通,进而有效改善患者的心肌血液灌注。然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属于有创诊疗技术,其会给患者带来心理性和躯体性应激源,进而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围手术期护理不仅可以使上述影响得到有效改善,而且还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现对其进行介绍。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随机抽取了2020年2月-2021年2月我院接收的120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作为对象进行研究,将其划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在32-70岁,平均(45.1±1.4)岁,疾病类型:28例心肌梗死、21例稳定型心绞痛、1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实验组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在30-71岁,平均(45.5±1.5)岁,疾病类型:29例心肌梗死、20例稳定型心绞痛、1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临床方面两组患者的数据差异不明显,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但存在一定的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按照医嘱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手术方法、目的及意义,并做好患者心电持续监护工作,对患者的血压、呼吸、脉搏等指标给予密切观察和记录。而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了围手术期护理,具体护理内容如下:
1.2.1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大多数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由于缺乏对介入手术治疗的了解而容易产生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状态,进而有可能诱发心律失常、冠状动脉痉挛等症状,不利于后续治疗的顺利进行。此时就需要护理人员告知患者及家属介入治疗的重要性,讲解手术成功的事例,以此来缓解不良心理情绪,提高患者治疗及护理的自信心;(2)术前准备。护理人员要协助患者完成相关检查工作,并且在术前2d告知患者进行床上大小便训练,术前双侧腹股沟区备皮、桡动脉区备皮。在左手构建静脉留置针,以确保术中液体通畅。进手术室前告知患者更换手术裤,排空大小便。
1.2.2术中护理
        告知患者手术相关注意事项,而且术后要加强与患者进行交流和沟通,以达到缓解患者紧张情绪,分散注意力的目的。同时,做好患者保暖,以此来降低动脉痉挛的发生率,进而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按照医嘱备好临时心脏起搏器、除颤器、吸痰器和相关急救药品。

此外,做好护理人员要密切关注患者的血压、心率、意识和面色等变化情况,并耐心询问患者的自我感觉,如果发现异常要及时告知主治医生,以此来确保治疗过程的顺利进行。
1.2.3术后护理
        (1)心理护理。针对不同患者来开展相应的心理安慰、疏导与鼓励,有效改善心理应激反应,以确保患者积极的配合术后护理工作;(2)饮食护理。鼓励患者术后多饮水,以促进造影剂的排出。同时,告知患者进食易消化食物,尽量选择新鲜蔬菜和水果,以满足机体对营养物质的需求;(3)体位护理。患者术后一般需要平卧至少24h,并且局部沙袋压迫10-12h,此时要避免患者长时间制动,降低患者不适感及压疮发生率;(4)穿刺部位护理。对于股动脉穿刺者,一般需要术后6h将动脉鞘管拔出,每隔2h护理人员需要根据远端肢体麻木程度、穿刺点局部出血情况及肢体末端皮肤温度色泽来进行减压处理,并查看有无穿刺侧制动及出血情况。对桡动脉穿刺者,需要对术侧手腕进行制动处理,并对术侧血液循环状况给予密切观察和记录。同时,对双侧桡动脉搏动进行检查,详细观察和记录穿刺点周围皮肤有无出血、肿胀及肢端温度、颜色等变化。同时,做好局部穿刺处护理工作,当加压包扎解除后,借助安尔碘进行局部消毒,并按照要求覆盖无菌输液贴,以此来避免伤口感染。
1.3临床评定标准
        (1)借助焦虑自评表(SAS)和抑郁自评表(SDS)对护理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进行评分,每一项均含20个评估指标,每个指标选择了4级评分方法,即1-4分,其中SAS评分的阳性分界值为50分,SDS评分的阳性分界值为53分,得分越高则反映患者焦虑、抑郁现象越明显。(2)对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对比。
1.4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两组患者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了均数±标准差给予表示,计数资料采用了百分数(%)给予表示,组间研究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如果P<0.05,则反映研究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反之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AS、SDS评分比较
        调查与统计发现,护理实施前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护理实施后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均得到明显改善,且实验组患者的SAS(31.25±1.98)分、SDS(28.18±2.08)分均低于对照组(46.58±2.04)分、(45.84±2.44)分,两组患者间的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护理阶段不良反应对比
        调查与统计发现,实验组中有5例(8.33%)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其中1例心律失常、1例尿潴留、1例血管迷走神经反射、1例穿刺部位出血及皮下血肿;而对照组患者有14例(23.33%)出现不良反应,其中6例心律失常、4例尿潴留、3例血管迷走神经反射、1例穿刺部位出血及皮下血肿。通过对两组患者实施针对性、系统性的处理后,不良反应得到有效改善,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3.结论
        在对冠心病患者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如果处理不当将会危及患者的身体健康,且术后极易诱发各种不良反应,此时就需要从患者角度出发来提供系统性的围手术期护理,以此来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提高患者而导护理和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春丽.优质护理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15(59):59-60.
[2]李庆印,刘裕文,郝云霞.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护理现状与思考[J].中华急危重症护理杂志,2021,8(1):111-1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