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性护理对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发表时间:2021/9/1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9期   作者:刘媚 叶梦雪
[导读] 目的;分析对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对患者神经功能与生活质量的影响。

        刘媚 叶梦雪
        简阳市人民医院 四川省简阳市641400
        摘要;目的;分析对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对患者神经功能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抽取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间我院收治的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60例作为本文的观察对象,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各有30例的对照组与研究组,前者接受常规护理,后者接受针对性护理,并对不同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护理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活质量评分,护理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关键词 针对性护理;急性重症脑梗死;神经功能;生活质量
        急性重症脑梗死是目前临床急诊科常见的重症脑血管疾病,起病急、发展快、致残率高、死亡率高,是目前威胁社会人口健康安全的主要疾病之一。随着病情的发展,还会诱发较多的并发症,给患者的生存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有学者研究指出[1],针对性护理的干预价值明显,可以帮助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提升治疗的效果,改善负性情绪等,基于此,本文进行如下研究。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所选对象共计60例,均为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间我院收治的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并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进行对比,其中一组命名为对照组,另一组命名为研究组。
        对照组:本组30例中有13名女性患者,有17名男性患者,年龄最小52岁,年龄最大74岁,平均年龄为(64.33±2.13)岁。
        研究组:本组30例中有14名女性患者,有16名男性患者,年龄最小53岁,年龄最大75岁,平均年龄为(64.46±2.22)岁。
        以上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生活作息指导、饮食指导、药物干预以及健康教育等。
        研究组:针对性护理:(1)主动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感受以及心理状态,分析情绪变化的原因,并结合实际情况做好对症心理疏导(2)通过健康手册、宣传海报以及讲座的方式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消除患者的顾虑,解答患者的难题,纠正患者错误的认知,使其保持乐观的心态,明确治疗的必要性,提升患者依从性(3)全面评估患者的运动能力、语言能力、吞咽功能等,并结合实际评估的结果,制定康复方案[2],并在康复的过程中,鼓励家属参与其中,协助患者更好的进行康复训练,从而提升康复训练(4)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日常的注意事项以及护理要点,提升患者及家属的护理技能,定期组织无竞争性且强度较小的社会活动,锻炼患者的社交能力、沟通能力(5)待患者出院时,做好居家的指导,保证患者合理的作息以及科学的饮食习惯,坚持功能康复训练,定期测量血压、心率等,按时复查[3]。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生活质量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通过NIHSS量表进行评估,分值越低越好。
        生活质量评分:采取SF-36量表进行评估,分值越高越好。
        并发症:便秘、肺部感染以及静脉血栓。
1.4统计学分析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25.0对本文研究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接受卡方检验,计量资料接受t检验,当处理结果显示p<0.05,即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见表一,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护理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生活质量评分
        如下表二,生活质量评分,护理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并发症发生率
    见表三,并发症发生率,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近几年,因老龄化趋势的快速发展以及生活压力的加重,使得急性重症脑梗死的发病率明显提升,增加了患者群体的致残率,危害社会的安定以及患者自身的健康水平。由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所以临床除了对症的治疗外,还需要从有效的护理模式上进行干预,从而改善患者的病情。
        针对性护理是一种广泛、全面的护理模式,其更加重视患者的临床需求,而对于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来讲,针对性护理模式更加注重患者的语言、吞咽、肢体等多功能的恢复[4],因此,在护理前,首先需要评估患者的实际情况,并结合评估的结果制定个性化、有效性的护理方案,满足患者多方面的护理需求。此外,本文的针对性护理充分发挥了家属的协同作用,提升了患者及家属的自我效能,保证护理质量。
        综上所述,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可以提升生活质量,改善神经功能,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刘临结.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J].成都医学院学报,2020,15(05):634-636.
[2]曹蕊.老年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应用全程优化急诊护理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20):254-255.
[3]佘玲.重症监护病房急性重症脑梗死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综合护理效果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20,24(09):1206-1208.
[4]沈美秀.细致化护理对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并发症控制的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308-30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