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红玉
庆阳市西峰区人民医院 甘肃 庆阳 745000
【摘要】目的;分析在儿科护理中使用非语言沟通技巧与患儿进行沟通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儿科80例患儿进行研究,所有患儿均于2020.5-2021.5期间在我院儿科就诊,并以随机抽样法为分组依据,将其分为常规组(n=40,护理方式为常规沟通技巧)及干预组(n=40,护理方式为非语言沟通技巧),对其临床依从性进行比较。结果 比较干预组及常规组依从性发现,干预组总依从率为90.00%,常规组为60.00%,干预组高于常规组。结论 在与患儿进行沟通时使用非语言沟通技巧能够提高其临床依从性,使患儿配合临床治疗,在儿科护理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建议临床采纳。
【关键词】儿科护理;临床沟通;临床依从性;非语言沟通技巧
与成年人相比,小儿各方面机体免疫功能较弱,因此易感染相关疾病,而由于患儿年纪较小,因此在接受临床治疗时无法良好表达内心的想法及感受,且易对治疗产生恐惧感,出现抵抗动作,为临床工作带来较大困难,因此与患儿的沟通较为重要[1]。常规沟通技巧主要是通过语言向患者进行健康宣教等护理措施,可与患者建立良好沟通,但患儿年纪较小、理解能力较差,导致沟通效果不理想[2]。非语言沟通技巧主要是指通过行为、表情、眼神、手势等方式与患儿沟通,可帮助患儿表达自己的想法,拉近护理人员与患儿之间的距离,并且能够与患儿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关系,提高临床护理效果。本文现对我院儿科80例患儿进行研究,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依据随机抽样法将我院儿科80例患儿分为常规组及干预组,各40例,所有患儿均于2020.5-2021.5期间在我院儿科就诊,本次研究经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批号:2020年审(22)号]。常规组男女比22:18,最小1岁,最大10岁,均值(5.36±1.77)岁,其中腹泻26例,哮喘10例,肺炎4例;干预组男女比20:20,最小1岁,最大12岁,均值(5.68±1.34)岁,其中腹泻22例,哮喘12例,肺炎6例。所有患儿临床资料完整且组间性别、年龄、疾病类型无差异,P>0.05。
1.2 方法
常规组:护理方式为常规沟通技巧,采用语言沟通对患儿进行健康宣教,协助患儿完成临床治疗,并给予患儿心理护理、用药护理、饮食指导等常规护理措施。
干预组:护理方式为非语言沟通技巧,如:①面部表情:在为患儿进行临床护理措施时,护理人员应面带笑容,并注意护理时动作轻柔,与患儿沟通时采取温和的语气及耐心的态度,若患儿病情加重,护理人员可通过担忧、关心的表情向患儿传达内心情绪,使其感受到护理人员的关心。②动作姿势:在为患儿进行日常护理时,护理人员需态度镇定,不慌不忙的完整护理措施,在日常生活中与患儿相处时举止得体,处理事情有条不紊,并在护理结束后通过抚摸患而头部的方式给予鼓励及表扬,并通过熟练地操作获得患儿家长的信任,给予患儿安全感。③眼神:在日常护理过程中需加强与患儿及家属的眼神交流,并在倾听患儿需求时与其眼神始终保持交流,从眼神中向患儿传输鼓励、表扬等情绪,并通过点头的方式表现在认真倾听,从而提高患儿表达欲望,促进护理人员与患儿之间的沟通次数,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
1.3 观察指标
采用院内自制一次性问卷调查表评估常规组及干预组患儿依从性[3],主要分为完全依从:患儿可配合护理人员完成临床治疗及护理;部分依从:患儿需由家长劝解并陪同,方可完成临床治疗及护理;不依从:抵抗临床治疗及护理,家长劝解无效;并将完全依从率+部分依从率作为总依从率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比较干预组及常规组依从性发现,干预组总依从率为90.00%,常规组为60.00%,干预组总依从率更高,P<0.05,见表1。
.png)
3 讨论
儿科通常是临床治疗及护理难度较大的一个科室,由于患儿年纪较小,受到疾病及治疗的影响,通常存在难以表达自身感受,抗拒情绪较大的现象,因此护理人员与患儿之间无法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对临床治疗及护理造成较大影响,不利于患儿疾病康复[4]。
临床在与患者沟通时通常采用语言沟通,通过与患者建立良好的语言沟通技巧来完成护理程序,但患儿通常年纪较小,无法通过语言良好的表达自我感受及情绪,导致护理人员与患儿之间建立沟通出现困难。非语言沟通技巧主要指通过表情、动作、眼神及手势等方式建立与患儿之间的沟通,可通过上述方式与患儿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帮助患儿表现自我想法及感觉[5]。本文通过比较干预组及常规组依从性发现,干预组总依从率高于常规组,P<0.05。通过面部表情,可帮助患儿缓解害怕、恐惧心理,护理人员在为患儿进行护理时面带微笑能够增强亲和感,增加患儿信任感;同时动作姿势能够给予患儿安全感,通过抚摸的方式能够增加患儿与护理人员之间的亲切感,使患儿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并通过加强患儿及家长之间的眼神交流,进一步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提升患儿及家长对于护理人员的信任,并耐心倾听患儿倾诉,充分了解患儿内心想法及感受,便于提高临床护理质量。
综上所述,在儿科护理中采用非语言沟通技巧能够建立与患儿之间的良好沟通关系,提高临床依从性,因此在与患儿沟通中具有较大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石萍,伦淑仪,利婉琳,等.SBAR沟通模式在儿科医护交班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8,39(5):976-977.
[2]寇琼,陈秋竹,彭怡.CICARE沟通模式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护患纠纷的影响研究[J].重庆医学,2020,49(S01):94-96.
[3]姜绿燕,蒋惠佳.非语言沟通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2020,49(S01):424-425.
[4]刘晶涛,陆巍.机械通气患者非语言沟通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9,34(13):102-106.
[5]王彬.老年重症监护病房护士开展非语言沟通培训的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8,35(14):61-6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