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春桂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神经内科 广西南宁 530021
【摘要】目的;分析临床路径在脑出血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我院2019 年9 月至2020 年9 月接诊脑出血患者92 例。研究中根据双盲分组原理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均有46 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性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提供临床路径护理模式。对照不同护理措施取得的效果。结果?统计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照组为80.4%,低于观察组患者的95.6%,比较组间差异P<0.05,符合统计学意义;护理前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和运动功能评分无区别,护理后均改善,且观察组患者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检验两组患者护理后数据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两组患者疾病认知度评分和住院时间,观察组均具有明显优势,检验数据P<0.05,符合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检验组间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为脑出血提供护理服务中,依照临床路径模式可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并改善患者的运动能力,提高生活能力,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应用效果较好。
【关键词】临床路径护理;脑出血;效果
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操作,该种护理模式的宗旨具有预见性、目标性,并体现出护理服务的主动性,能够为患者提供标准化的护理服务。对于脑出血患者而言,临床路径护理的应用,可促进其康复,加快患者病情改善的速度,提高患者预后[1]。本文分析临床路径在脑出血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2019 年9 月至2020 年9 月接诊脑出血患者92例。经检查确诊所有患者均为脑出血。研究中根据双盲分组原理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均有46例。对照组男25例,女21例,患者年龄为44~80岁,平均年龄为(66.2±4.8)岁。出血部位:脑叶26例,外囊13例,其他部位7例。观察组男26例,女20例,患者年龄为45~80岁,平均年龄为(66.9±5.1)岁。出血部位:脑叶27例,外囊12例,其他部位7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础性资料,无统计学意义,可进行对比分析。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采取相同的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性护理措施,加强监测患者生命指标,提供生活基础性指导,督促患者科学用药,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观察组患者提供临床路径护理模式。临床路径护理的展开,需要通过主治医师、护士长、责任护理人员共同组建护理小组。确定小组成员的护理人员,并做到责任到人,以确保临床护理能够高质量的顺利展开。主治医师需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在组间讨论,并制定详细、科学、合理的临床路径表,由护理人员依据路径表格完成各项护理内容。具体护理内容如下:①入院健康宣教。患者入院接受治疗,护理人员需对患者及家属共同展开健康指导。告知患者治疗流程和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在整个健康宣教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始终面带微笑,耐心回答患者和家属提出的每一个问题[2]。②[神经内科多是保守治疗,很少手术治疗,手术篇幅减少,主要写保守治疗。
(脑出血的治疗包括内科治疗和外科治疗,大多数患者以内科治疗为主,如果病情危重或发现有继发原因,且有手术适应证者,则应该进行外科治疗。
脑出血的基本治疗原则包括脱水,降颅压,减轻脑水肿,调整血压;防止继续出血;保护血肿周围脑组织;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防治并发症。
急性期治疗、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等]观察病情。在患者治疗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密切注意观察患者病情的变化。在此期间护理人员需注意观察患者情绪的变化。与患者多沟通交流,及时发现患者情绪改变。对于负面情绪比较严重的患者,护理人员需采取恰当的方式进行疏导。在有必要时邀请治疗成功的患者现身说法,增强患者治疗信心[3]。
1.3 统计学意义:产生的各类数据都需要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处理后检验差异,计量资料的对比使用均数(±s)表明,且需通过t原理检验;百分比(%)用来表示两组的计数资料,采用χ2来表示两组间的差异,如检验所得数据P<0.05,说明符合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比较:统计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照组为80.4%,低于观察组患者的95.6%,比较组间差异P<0.05,符合统计学意义;护理前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和运动功能评分无区别,护理前对照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14.3±8.9)分、运动功能评分(15.6±7.7)分,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14.8±8.9)分、运动功能评分(15.2±7.3)分,护理后均改善,且观察组患者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护理后对照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51.9±11.8)分、运动功能评分(52.9±10.4)分,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67.8±12.1)分,运动功能评分(70.3±11.2)分,检验两组患者护理后数据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疾病认知度评分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对比:对照两组患者疾病认知度评分和住院时间,观察组均具有明显优势,检验数据P<0.05,符合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检验组间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png)
3 讨论
脑出血患者多表现为嗜睡、昏迷、头痛以及呕吐等。因脑出血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产生威胁,临床多采取保守方法治疗。有效的护理措施产生的临床效果不一样。临床路径护理将患者身心健康作为护理目标,从患者入院开始制定的护理方案。以时间为横轴,护理手段为纵轴的护理方案,经预见性、主动性的护理计划提高患者治疗效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在此次研究活动开展中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展开临床路径护理模式。对比发现临床路径护理的观察组患者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常规性护理操作。可见,针对脑出血患者临床路径护理方法应用效果较理想。
综上所述,为脑出血提供护理服务中,依照临床路径模式可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并改善患者的运动能力,提高生活能力,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应用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高存亮.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7):176-177.
[2]李晓丽.临床护理路径在颅脑出血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22):219.
[3]佚名.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护理中的应用及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8,18(67):239-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