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洁
庆阳市西峰区人民医院 甘肃 庆阳 745000
【摘要】目的;探讨相应护理措施应用于儿科静脉留置针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行静脉留置针患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电脑盲选法将其分为参照组(采用传统护理)与试验组(采用静脉留置针护理),每组各40例,所有患儿均于2019.5-2020.5收治我院,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中,试验组(5.00%)比参照组(20.00%)低,P<0.05。结论 行静脉留置针患儿应用相应的护理干预效果确切,能够有效降低其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推广。
【关键词】
静脉留置针在临床中也被称之为套管针,其实际优势在于能够穿刺过程中有效降低对血管的刺激以及损伤程度,使给药方式更加便捷,有效延长留置时间,减轻患儿因反复穿刺所产生的疼痛程度[1]。儿科患者因年龄较小,自制力较差,静脉血管较细,在开展穿刺工作中存在一定难度,同时又常因患儿存在循环障碍、血容量不足以及脱水等现象,进一步增加注射难度;加之患儿在就医过程中极易哭闹乱动,对持续输液治疗带来一定不利影响,故在对其开展输液治疗时,需要求护理人员准确快速完成穿刺工作,保障输液治疗顺利完成[2]。鉴于此,本文旨在对行静脉留置针患儿应用相应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阐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线资料
纳入我院2019.5-2020.5收治的80例行静脉留置针患儿,按照电脑盲选法将其分为参照组与试验组,每组各40例,参照组男女各21、19例,年龄3个月-13岁,平均年龄(6.48±0.65)岁;试验组男女各22、18例,年龄3-13岁,平均年龄(6.68±0.68)岁。两组基线资料对比未存在差异性,P>0.05。
1.2方法
予以参照组传统护理,内容包含:用药护理、输液巡视、与家属开展健康宣教、生活护理以及饮食护理等。
观察组则实施静脉留置针护理,详细护理措施如下:(1)严格依照三查七对制度进行穿刺操作,完善相关消毒步骤,为患儿选择合适体位以及穿刺血管;在留置针穿刺成功后,主要保持肝素帽以及穿刺点的清洁干燥,对于发生渗漏或污染的留置针需立即做更换处理。
(2)为防止输液风险发生,保障患儿输液安全,减少风险发生。将患儿临床症状作为参考依据,建立护理风险管理、护理操作考核、突发事件处理、护理风险事件上报制度等。(3)为提高专业技能,对护理人员开展静脉留置针输液相关技能知识培训,根据穿刺次数多、输液过程中液体渗漏、输液感染、针头脱落等风险做出相应处理措施,如:穿刺时尽量选择粗直弹性较好的血管,降低反复穿刺的几率;对于输液过程中出现哭闹、躁动患儿,安抚及加强巡视,避免患儿因躁动将针头拽出;整个输液过程实施无菌操作,预防感染的发生,与此同时,在患儿输液过程中,调整适宜的输液速度,避免患儿在输液中产生血管刺激。(3)输液时,积极与患儿家属沟通,告知家属患儿在输液中注意事项,不得擅自调整输液速度,输液中出现任何不适时立即呼叫护理人员。在穿刺中,对患儿面带微笑,语言温柔,消除患儿对输液的恐惧感,若穿刺未成功,主动向患儿家属表达歉意,并由另一名护理人员进行穿刺,以免患儿家属对护理人员产生不满。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输液中不良事件发生率。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试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5.00%)比参照组(20.00%)低,P<0.05,见表1。
.png)
3讨论
静脉留置针输液为临床上常见给药途径[3],在儿科中更为常见。由于患儿年龄尚小,身体未发育健全,故皮肤组织较为疏松,加上患儿好动,不仅增加护理人员穿刺难度,还会提升输液风险,从而导致患儿家属不满,不利于护理顺利进行,最终影响疾病愈合。
临床上一般采用传统护理[4],虽有效杜绝护理风险的发生,但是部分护理人员依旧缺乏护理风险意识,未能按照管理制度办事,对于躁动不安、血管欠佳、具有恐惧心理的患儿进行静脉输液时无法护理,导致穿刺失败。而护理风险管理在此基础上,对患儿及护理人员在输液时可能会发生的事件进行综合评估及预防,为降低各类不良事件发生率,采取相应护理措施,可通过组建护理风险管理小组,将护理人员服务质量作定期检查,对其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定期召开相关会议,告知输液时不良事件发生因素,提高护理人员专业知识[5]。在护理中,展现出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通过良好的沟通技巧,告知患儿家属输液中的注意事项,避免不良事件发生,在遇到突发事件时,能够具备良好应变能力。通过每位护理人员的细致性、专业性、及全面性护理管理,达到对静脉输液管理效果,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患儿家属不满。经本次研究结果证实,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中,试验组比参照组低,P<0.05。进一步提示静脉留置针输液护理在临床上能够有效避免不良事件发生,保障输液安全。
综上所述,静脉留置针输液患儿选用相应的护理措施效果显著,不仅能够提高护理人员专业技能,还能够降低其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燕,吴利平,易敏,等. 工作坊在护理本科实习生儿科静脉留置针培训中的应用研究[J].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20,19(4):476-481.
[2]李静,刘云,吴丹. 失效与效应分析模式在儿科留置针非计划拔管和堵管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2021,27(7):127-129.
[3]崔丽莉. PDCA循环模式在儿科门诊静脉留置针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药物与临床,2019,19(8):1375-1377.
[4]杨艳,唐慧,罗立红,等. 儿科门诊留置针置入与维护的循证实践[J]. 齐鲁护理杂志,2019,25(20):76-79.
[5]张少冰,陈桂銮,江小琳. 一对一个体化带教在儿科新护士静脉留置针穿刺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2018,24(5):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