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9/1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9期   作者:王震
[导读] 目的:分析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用优质护理模式进行护理之后所出现的效果。

        王震
        齐齐哈尔一厂医院 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5
        摘要:目的:分析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用优质护理模式进行护理之后所出现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90例收治在心血管内科的患者,随机、平均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收集病例的时间是2019年6月到2019年12月。两组患者使用不同的护理模式,对照组以常规的方法进行护理,而实验组则加上优质的护理模式。最后分析研究两组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度以及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再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的形式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以及对于护理的体现效果。结果:经过不同的护理措施分析对比,可以发现实验组患者在SAS和SDS量表评分结果呈现要比对照组患者的结果好,同时在对护理满意度上以及患者生活质量表现上也要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心血管内科护理过程中,使用优质护理模式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使得护理过程中的不良事件有所减少,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优质护理模式;心血管内科;护理;生活质量
        前言:随着人们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心血管内科的发病率逐年增长,心血管内科的临床护理结果会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治疗以及预后,因此在患者整个治疗过程中,护理效果也有着重要作用。在实际临床操作中,可能会出现各种护理不良事件,使得护理效果大打折扣,增加护理纠纷的可能性,所以优质护理模式的实施有助于改善这种情况。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9年后半年收集的90例心血管内科患者,这些患者均自愿参加本次研究内容,之后随机、平均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以不同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对照组患者中,男25例,女20例,平均年龄为(53.28±6.26)岁,基本处于42~70岁。在实验组当中,男23例,女22例,平均年龄是(51.49±6.32)岁,基本处于40~69岁。患者的这些资料差异没有可比性,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以常规的方法进行护理,主要是对患者进行健康内容的宣传、对患者的心理进行干预,监控患者的用药。
        实验组患者除了常规的护理措施,还要加上优质的护理模式措施。详细步骤如下:
        (1)提高护理基础措施:护理人员在对心血管内科患者进行优质护理模式措施之前,先要接受相关护理培训,增强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护理技能。心血管内科建立护理小组,以一名医生、一名护士长以及几位护理人员为一小组,同时定期开展优质护理模式的交流活动,交流自己在一周之内出现的各种护理问题,就出现的问题来分析所出现的原因,并做出相关处理。
        (2)治疗前后的护理:在治疗之前,要定期整理病房的环境,消毒打扫,保持好病房的温度和湿度,定期更换患者病床床铺以及病号服。在治疗期间,要时刻观察患者的一般生命体征,如果有异常情况,立即告诉管床医生,配合好医生处理突发事件。在治疗之后,要嘱咐好患者疾病的注意事项,观察好患者有无不良反应发生,同时给患者和家属做好相关的健康知识宣传,提高患者的预后情况。
        (3)心理护理:护理小组在进行优质护理模式的同时,要时刻关注着患者的心理状态,当患者有焦虑、情绪低落的情况时,要及时开导患者。如果需要进行手术,及时告知患者治疗过程的原理和操作流程,减轻患者的恐惧心理,提升临床治疗效果。
        (4)做好护理责任区分:严格按照优质护理模式的管理制度进行相关工作,安排好考勤和排班工作,及时上报护理期间所出现的不良事件,以及所采用的处理方法和处理结果。对于整个护理过程,要做好相关记录,在以后出现纠纷时能够清楚看出责任源头。
        1.3 临床指标的观察
        两组患者在采用不同的护理模式之后,比较两组患者的SAS、SDS的量表评分,评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程度越高,心理状态越差;对患者对于护理满意度以及生活质量进行评估,护理满意度百分比越高,则表示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越高;以优、良、差来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最后以SPSS来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两组患者在进行护理干预前、后的SAS、SDS量表评分对比
        根据表1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患者在护理干预前差异不明显,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在使用优质护理措施之后,在SAS、SDS量表评分呈现的效果要优于对照组患者护理之后的评分(P<0.05)。

        2.2 两组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
        根据表2数据,可以明显发现,实验组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度要比对照组的高(P<0.05)。

        2.3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估对比
        根据表3数据可以发现,在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估之后,可以发现实验组患者的要比对照组患者的高(P<0.05)。

        3. 讨论
        一般来说,心血管内科患者一般都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常见心血管系统疾病,表现为呼吸困难和疼痛的症状,患者一般都会有恐惧心理。因此,为了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要从护理效果入手,不断对护理模式进行创新。优质护理模式能够很好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让患者对于护理工作满意。优质护理模式不仅能够提高护理人员对于患者的护理质量,同时还能够配合好医生的治疗过程,减少患者治疗时间,提高患者的预后效果。从患者入院开始,就要对患者进行护理,减轻患者恐惧、焦虑的情绪。在患者治疗过程中,要时刻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一般情况,以免出现不良反应,促进患者疾病的快速恢复。当患者出院之后,给予患者健康知识的宣传。在本次研究当中,对患者对于护理工作进行打分,评估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度,可以发现,采用优质护理的模式可以让患者的满意率达到100%,同时患者的生活质量也要高于进行常规护理的患者。优质护理措施还能够减轻患者的焦虑情绪,这些在SAS、SDS量表评分上也有体现。
        因此,采用优质护理的干预措施可以更好地提高患者的护理效果,值得各大医院心血管内科及其他科室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洪荷蕊.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应用优质护理模式的效果评价[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0,10(34):65-67.
        [2]江荣荣.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优质护理模式的应用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30):124+126.
        [3]张晓宇.优质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26):190-191.
        [4]李贝贝.优质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价值评估[J].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学报,2020,30(01):119-120.
作者简介:王震,女,汉族,1988.8,辽宁省西丰县,本科,主管护师(中级),研究方向:内科护理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