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及护理策略

发表时间:2021/9/1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9期   作者:张旖旎
[导读] 目的;分析和探究在对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实施介入治疗及护理的方法与效果。

        张旖旎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100029
        【摘要】目的;分析和探究在对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实施介入治疗及护理的方法与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儿科在2020年3月-2021年3月接收的100例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抽签的方式将其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而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又给了围手术期护理干预,然后其治疗及护理效果进行对比。结果 实验组患儿的穿刺时间、手术操作时间、术后36h内疼痛评分、X线曝光时间以及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间的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对儿童先天性心脏病进行介入治疗时,为其提供系统性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既可以改善患儿的临床指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而且还可以提高患儿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儿童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护理效果
        先天性心脏病属于临床儿科比较常见的一类疾病,其一般是指在胎儿及胚胎发育阶段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而诱发血管及心脏出现畸形,最常见的是房间隔缺损(ASD)、动脉导管未闭(PDA)、室间隔缺损(VSD)。临床上一般会为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提供介入手术治疗,但是由于患儿年龄小、耐受力差、心理情绪不稳定、自我表达不畅,导致其术后并发症比较多,影响其最终治疗效果。为了使上述问题得到改善,我院又为其提供了系统性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并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治疗和护理效果,现对其进行介绍。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随机抽取我院儿科在2020年3月-2021年3月接收的100例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抽签的方式将其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中男性患儿中28例,女性患儿22例,年龄在2-15岁,平均(8.3±1.1)岁,其中PDA封堵术25例、VSD封堵术13例、ASD封堵术12例。实验组中男性患儿中29例,女性患儿21例,年龄在3-14岁,平均(8.7±1.0)岁,其中PDA封堵术26例、VSD封堵术12例、ASD封堵术12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介入手术类型等临床方面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存在可比性。
1.2临床护理
        两组患儿入院后均进行了介入治疗,随后为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主要是对患儿的临床症状和身体治疗进行观察和记录,对存在的异常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给予处理。    而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又给了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具体护理内容如下:
1.2.1术前护理方法
    (1)心理护理。医护人员要耐心向患者讲解封堵术的方法、原理及注意事项,以此来缓解患儿及家属的紧张心理。对学龄前患儿,一般会通过唱歌、画图、玩具等诱导方式来转移患儿的注意力,以此来取得患儿的信任,确保临床治疗及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2)术前常规准备。临床护理人员要协助患儿做好术前相关检查,并耐心向患儿及家属讲解术前检查的重要性。同时,按照要求做好术前急救设备和药品的准备工作,并告知局麻患儿术前禁食4h,全麻患儿禁水4h,禁食8h。
1.2.2术中护理
    (1)建立静脉通道。结合患儿身体特点在左下肢肢体留置浅静脉针,并且按照要求连接两个三通,以确保术中可以迅速给药;(2)保证急救仪器和药品处于应急状态。

在患儿左侧易取位置摆放除颤仪,同时准备好急救所需药品,如多巴胺2Omg稀释至1mg/ml、阿托品1mg稀释至O.2mg/ml、盐酸利多卡因稀释至2Omg/ml。此外,按照要求做好对注射器的标识,以确保抢救时给药准确无误;(3)生命体征监测。医护人员要对患儿面部面色、表情、口唇等给予密切观察,并维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予吸氧治疗。如果患儿出现心率减慢、心动过速等症状时,要及时告知医生退出导管或暂缓操作,并遵医嘱给予及时处理。在封堵器放置过程中,不可避免会诱发迷走神经反射,此时要密切关注患儿主诉,并对其心率、意识、血压及有无出冷汗等现象进行观察和记录。
1.2.3术后护理
         (1)严密观察生命体征。术后做好患者生命体征的观察和记录工作,避免出现封堵器脱落问题。同时,要持续开展心电图监护,一旦发现异常要及时给予处理;(2)穿刺部位护理。术后患儿一般需要绝对卧床休息,这样就会使髋关节保持12-24h的水平位制动,并对穿刺部位进行加压包扎处理后选择1kg盐水袋压迫7h,结合具体情况对绷带松紧度进行调整,严密观察穿刺部位是否出现皮下血肿、伤口出血等情况;(3)出院指导。患儿出院后要避免在3个月内进行身体碰撞和剧烈运动,以免诱发堵闭器脱落。告知患儿及家属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年到院进行复查。
1.3临床评定标准
        (1)对两组患儿的穿刺时间、手术操作时间、术后36h内疼痛评分、X线曝光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指标进行记录和对比。(2)对两组患儿临床治疗及护理阶段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对比。
1.4统计学方法
        对本次两组患儿研究数据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借助均数±标准差给予表示,计数资料借助百分数(%)给予表示,组间研究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如果P<0.05,则反映研究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临床指标对比
        通过相关治疗和护理后统计得知,实验组患儿的穿刺时间(4.25±0.76)min、手术操作时间(45.64±1.24)min、术后36h内疼痛评分(1.52±0.37)分、X线曝光时间(9.34±1.14)min以及住院时间(3.14±0.56)d等指标均低于对照组(8.16±0.85)min、(62.67±1.64)min、(2.64±0.75)分、(12.64±1.06)min、(4.76±0.91)d,两组间的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儿治疗和护理阶段并发症对比
        调查与统计得知,实验组中有4例(8.0%)患儿出现并发症,其中1例心律失常、1例主动脉返流、1例穿刺部位出血、1例感染;而对照组中有10例(20.0%)患儿出现并发症,其中3例心律失常、2例主动脉返流、2例穿刺部位出血、1例感染、1例溶血、1例残余分流。通过为两组患儿提供针对性、系统性的处理后,并发症得到明显好转,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是诱发儿童死亡的常见因素,而介入手术是临床常见治疗手段,其具有恢复快、创伤小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辅以系统性的围手术期护理,既可以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而且还可以提高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映霁.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综合护理干预体会[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6(11):164-165.
[2]舒畅.介入手术治疗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的护理体会[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9,11(3):91-9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