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娇
四川省凉山州宁南县中医医院 615400
随着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及治疗的不断进步,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先天性心脏病、高血压、心律失常、心脏瓣膜病等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显著降低,随之而来的是心力衰竭的死亡率在逐渐增高,这便是所谓“心衰的矛盾”现象。随着病情的进展,对于慢性心力衰竭的西医药物治疗方法及疗效有限,在西医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医药治疗,效果会不会好呢。本文将西药治疗与中医治疗联合使用,通过分析对慢性心衰的临床疗效提供参考。
1.心力衰竭的定义
各种原因导致的心脏结构和/或功能的异常改变,使心室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从而引起的一组复杂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耐量的下降(呼吸困难、疲乏)和液体潴留(肺淤血、体循环淤血及外周水肿)等。
2.慢性心力衰竭的西医药物治疗
(1)利尿剂。有液体潴留证据的心衰患者均应使用利尿剂。利尿剂的使用以体重每天减轻0.5-1k为宜,常用的有呋塞米、托拉塞米、氢氯噻嗪、托伐普坦等。一旦症状缓解、病情控制即以最小剂量长期维持,并根据液体潴留情况调整剂量。
(2)肾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所有HFrEF患者均应使用,除非有禁忌症或不能耐受。常用的有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贝那普利、缬沙坦、坎地沙坦、氯沙坦、沙库巴曲缬沙坦等。此类药物需从小剂量开始,逐渐滴定到最大耐受量或靶剂量。
(3)β受体阻滞剂。病情相对稳定的HFrEF患者均应使用,除非有禁忌症或不能耐受。常用的有美托洛尔、比索洛尔及卡维地洛。此类药物需从小剂量开始,逐渐滴定到最大耐受量或靶剂量。
(4)醛固酮受体拮抗剂。适用于LVEF≤35%,使用ACEI/ARB/ARNI和β受体阻滞剂后仍有症状的HFrEF的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后且LVEF≤40%,有心衰症状或合并糖尿病者。
(5)洋地黄类:应用利尿剂、ACEI/ARB/ARNI、β受体阻滞剂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仍持续有症状的HFrEF患者。如地高辛。
(6)SGLT2抑制剂:适用于心衰合并糖尿病患者。如达格列净、卡格列净、恩格列净等。
3.中医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认识
中医将慢性心衰归为“心悸”、“水肿”、“心水病”等范畴,认为此病和心、肺、脾、肾等脏腑有着密切的关系。肺与肾的关系上是母子相传,若肾虚水泛,上逆于肺,则肺气不降,而失其通调水道的功能,可促使肾气更虚而加重水肿;反之,肺受邪传入肾时,亦可引起同样的结果。在脾与肾的关系上是相制相助的关系,如脾虚不能制水,水湿壅盛,必损其阳,故脾虚进一步发展,必然导致肾阳衰竭;反之,若肾阳衰微,不能温养脾土,脾肾俱虚,亦可致水肿加重。诚如《景岳全书﹒肿胀》篇指出:“凡水肿等症,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此外,水病可致血瘀,瘀血可致水肿。水肿日久,水湿停积,一则久病入络,气机不利,气滞血瘀,成为瘀血;二则脏腑阳气受损,血失温煦而滞留。反之,瘀血阻肺,不能通调水道,水蓄上焦,泛滥为肿。瘀血阻心,心阳不振,循行不利,亦可心悸、水肿。血瘀肝脾,脾失健运,肝失疏泄,水停中焦,发为水肿。瘀血在肾,肾之温煦失司,膀胱气化失调,可致水停下焦,而致水肿。可见,此类病症,病机或为心阳不足,或脾肾阳虚,或血瘀水停,多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证。中医治疗主要以健脾益气、温阳利水、活血化瘀为主。
4.慢性心衰的中西医治疗给药方案
4.1西药治疗
对照组西药治疗,给予HFrEF慢性心衰的“金三角”常规治疗。予螺内酯片20mg qd,依那普利片(2.5mg 2次/d起始,逐渐滴定致最大耐受量或靶剂量)、酒石酸美托洛尔片(6.25mg 2次/d 起始,逐渐滴定致最大耐受量或靶剂量)连续给药3个月治疗。
4.2中药治疗
基于中医对慢性心衰的病机分析及辨证分型,选择具有益气活血、利水消肿的方剂:益气强心汤:
党参30g、丹参30g、 黄芪30g、泽泻20g、
猪苓20g、葶苈子15g、白术15g、麦冬10g、
肉桂6g。
方中党参、黄芪、白术健脾益气以固本;肉桂、葶苈子温固肾阳、下气行水;丹参活血化瘀;泽泻和猪苓利水消肿;麦冬养阴润肺清心;全方标本兼顾,共为益气温阳,活血化瘀、利水消肿之功效。以上药物浸泡500ml的水中半小时,文火煎,药液煎成200ml,分早晚两次口服,连续口服3个月。
综上,相比单一的西医药物治疗,慢性心衰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中医药益气强心汤治疗,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起到1+1>2的作用。在提升临床疗效同时,也能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可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