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启勇
开江县讲治镇双河村卫生室 四川 达州 636256
现代社会的生活形式下产生了很多种类的常见疾病,而功能性消化不良就是其中非常普遍发生的一种,这种疾病的发生可能很多时候人们都不会很在意,但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生不仅代表我们自身的脾胃消化能力出了问题,而且同时也会使自身的免疫系统功能减弱。在普通人群中,大概有两成到四成的人群都曾经患过这种疾病,只是有人知道而有人不自知,功能性消化不良大概占据消化系统门诊患者的半数左右,足可见其发病率之高。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患者一般临床表现为腹部胀满且有疼痛感,嗳气、厌食、烧心、酸水反流以及恶心呕吐等现象,不仅会让人身体不舒服同时也会导致患者精神上萎靡不振,针对这种脾胃失调导致的后果要进行针对性的调理,我国中医领域对这方面的研究已经颇为深入,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治疗手段,常见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大体可以分为以下类型。
第一,阴虚食滞型患者。这类患者在治疗的时候医生经常可以发现患者有五心烦热以及舌红少苔的现象存在,并同时脉象上有脉细或细数的表现,可能还会伴有一些并发现象诸如盗汗、潮热、耳鸣、大便干结或者记忆力减退等现象,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将其归纳为阴虚食滞型消化不良,在治疗方向上应该以燥湿化痰以及消食和胃为主,具体使用中药方剂可参考增液汤(玄参30g、麦冬24g、细生地24g,水煎服)与消食和胃汤(连翘12g,神曲16g,麦芽16g,山楂20g,茯苓12g,陈皮12g,川朴12g,砂仁5g,鸡内金10g,水煎服)治疗。
第二,阳虚食滞型患者。一部分患者在进行中医诊断的时候除了胃痛胃胀以及厌食等主要症状体现在患者手足不温,舌苔薄白且舌质淡,脉象上观察有脉弱或者脉沉的情况发生,时常伴有腰酸腿软、畏寒怕冷、记忆力减退、耳鸣以及大便不调的现象,临床将有这些表现的患者归纳为阳虚食滞型消化不良,在治疗上要以消食和胃以及温补肾阳为主,方剂上可以选择复元汤(淮山药50g,肉苁蓉20g,菟丝子10g,核桃仁2个,瘦羊肉500g,羊脊骨1具,粳米100g,葱白3根,生姜、花椒、酒、胡椒粉、八角、食盐各适量,烹饪熬煮)食补的同时与消食和胃汤(连翘12g,神曲16g,麦芽16g,山楂20g,茯苓12g,陈皮12g,川朴12g,砂仁5g,鸡内金10g,水煎服)合方调理。
第三,瘀阻食滞型患者。
有些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在就医时的主要症状为胃脘刺痛且舌质暗夹瘀点,同时能发现其舌苔厚腻,并脉象发沉或者发涩,这种症状的患者常伴有饮食不振、恶心呕吐、疼痛位置固定且吃东西会加剧疼痛的现象,这种类型的患者就可以称之为瘀阻食滞型患者。在中医治疗方向上要以消食和胃以及活血化瘀的原则为主,方剂可选用消食和胃汤(连翘12g,神曲16g,麦芽16g,山楂20g,茯苓12g,陈皮12g,川朴12g,砂仁5g,鸡内金10g,水煎服)与活血化瘀汤(柴胡10g,白芍药、益母草、鸡血藤、当归、丹参各15g,赤芍药、泽兰、怀牛膝、刘寄奴、苏木各12g,水煎服)相结合。
第四,痰阻食积型患者。此类型的患者在中医诊断中主要症状为胃脘满闷,患者舌质淡且舌苔厚腻,诊脉过程中也可以发现其脉象沉或者脉滑,这是该类型患者的主要特点,同时患者可能还伴有食欲不振且饭后腹胀程度加深,头脑昏沉且感觉自身的肢体沉重,另外还会有大便不调的情况。在中医治疗的手段中通常要以消食和胃以及燥湿化痰的理念为主,方剂可以选用保和丸(中成药,每次1-2丸,一日二次,小儿酌减)与二陈汤(半夏、橘红各15g,白茯苓9g,甘草4.5g,水煎服)合方使用。
第五,脾虚食滞型患者。有不少患者在中医诊断时可以发现胃痛胃胀以及厌食,并且少吃一些事物也很难消化,观其舌苔薄或者发黄且伴有舌质淡的现象,诊脉反馈为脉象发虚或者沉弱,这种患者常常还有一些比较明显的并发症如面色萎黄、头晕目眩且食欲不振、四肢乏力且大便溏泄等现象,中医认为这属于脾虚食滞型患者,治疗方向要从健脾和胃以及消食止泻的方向考虑,中药方剂可选用枳术汤(枳实15g、白术10g,水煎服)与健脾丸(中成药,口服,一日二次,小儿酌减)合方对患者进行治疗。
第六,肝郁食积型患者。此类消化不良的患者通常情绪因素比较大,平时心情较为抑郁,身体表现为舌质淡红,舌苔薄或者发黄,诊其脉象可发现脉弦或者脉沉,患者常伴有一些失眠焦虑,心态消极以及食欲不振等现象,更有甚者还会因情绪变化而疼痛加剧,这种患者就是肝郁食积型消化不良。中医治疗要以消食和胃以及疏肝理气为主,方剂可选用保和丸(中成药,每次1-2丸,一日二次,小儿酌减)与四逆散(甘草、枳实、柴胡、芍药各6g,水煎服)配合使用。
第七,湿热积滞型患者。有一部分患者在中医门诊中可以发现其消化不良的具体症状明显有口苦口臭,其舌苔黄而厚腻并且舌质红,诊脉结果为脉沉或脉滑,常伴有的并发症为饭后即腹胀或者饭后腹部疼痛加剧、胃脘灼热及小便颜色偏黄等,中医认为这种类型的患者是典型的湿热积滞所引起的,在治疗上要本着消食导滞以及清热燥湿的的理念,可选用九制大黄丸(中成药,口服,每次6g,日服1次)以及枳实导滞丸(中成药,口服,一次6-9g,一日2次)来合用治疗。
总之,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范围非常广泛,病因也较多,中医领域也在不断的进行深化研究,致力于将来更好的预防和控制该疾病的发生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