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杰
四川省峨眉山市新平镇卫生院 四川乐山 614200
失眠,又称入睡和维持睡眠障碍,指无法入睡或无法保持睡眠状态,属于临床中常见睡眠障碍疾病,是现代社会影响人们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的重要因素,相关数据表明,我国约有超3亿人有睡眠障碍,成年人失眠发生率高达38.2%,且处于持续上升趋势。尽管,失眠在我国很常见,但你又对失眠了解多少呢?他有哪些危害?又该如何治疗呢?
一、失眠的危害
失眠作为一种常见疾病,每个年龄阶段都有可能遇到,当患者静躺三十分钟后还没有进入睡眠状态,且入睡后容易惊醒(不少于2次),睡眠时间无法达WHO规定的最低睡眠时间(成年人6至8小时,老年人5至6小时),持续时间在两周以上,且伴随头昏、心烦等症状时,可判断自己出现失眠症状,必须立即就医,及时治疗,否则将会对自身产生严重危害,具体危害如下:(1)身体免疫力下降,难以抵抗外来病毒入侵,引发流感及其他疾病;身体内各种代谢物难以及时排出;(2)人体记忆力减退,对日常工作和学习产生较大影响,情况严重者,还会出现健忘、头晕耳鸣等症状;(3)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能力下降,对大脑皮层功能产生较大影响,导致机体神经紊乱,引发神经衰弱、抑郁症等精神疾病;(4)严重影响儿童生长发育,长期失眠会影响生长激素的分泌,阻碍其正常生长;(5)引发糖尿病,长期失眠情况下,患者会出现交感神经兴奋的情况,使得血压升高,胰岛素分泌减少,导致糖尿病;(6)长期失眠还会引发心脏病、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脑溢血等疾病,严重影响人体健康,必须加以重视,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
二、失眠的治疗方法
(一)中医治疗
中医称失眠为“不寐”或“不得眠”,是因阳盛阴虚、阳不入阴而导致的不眠,《难经》更是进一步将失眠与五脏联系在一起,“人之安睡,神归心,魂归肝,魄归肺,意归脾,志藏肾,五脏各安其位而寝。”《景岳全书》中又具体归纳出了导致不眠的7种因素,指出“不寐证,虽病有不一,然唯知邪正二字则尽之矣。”即情志所伤,影响五脏;心脾两虚,劳心过度;心肾不交,肾阴亏损;心虚胆怯,心气素虚;痰热内忧,口苦心烦;胃气不和,饮食不节。
因此,在对其治疗时主要从其病因正虚、邪扰入手,以调和阴阳、益气养血、宁心安神、解郁泻火为治,采用中医药进行治疗,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以失眠散为例,主要包含合欢花、酸枣仁、丹参等多种中药,其中,合欢花具有解郁安神,归心经、肝经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心神不安及忧郁失眠;酸枣仁,具有入心、肝、脾、胆经,安神宁心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失眠、神经衰弱、多梦、盗汗的作用,其具体治疗方法如下:(1)可以采用口服失眠散的方法进行治疗;(2)采用穴位贴敷失眠散的方法,如神阙穴,属于五脏六腑根本,任脉经期之海,可以调节全身气血,在神阙穴贴敷药物,能够快速作用与全身;或者贴敷于涌泉穴,作为人体内位置最低的穴位,可引气血下行,是穴位贴敷法常用穴位之一,在此穴位贴失眠散,能够引肾中上浮之火下行归原;(3)足浴,借助药力和水热力,经由平复黏膜和足部经络作用于患者机体,具有舒筋活络、脉络调和、气血流畅、促进入眠的作用。此外,中医认为,治疗失眠症还应重视精神调治、舒畅情志,缓解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能有效提升治疗效果,对于因情志不抒造成的失眠也有特殊疗效。
此外,针灸疗法也是治疗失眠较为常用的一种治疗手段,具有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的作用,具体治疗方法有:(1)灸法,在人体三阴交、百会穴、足三里穴等穴位进行灸法治疗,一周一疗程,每天晚上睡觉前一次,效果较佳;(2)刺血,选定耳朵根部敏感位置,标记消毒后进行快速点刺,出现绿豆大小的血后即可,一周一个疗程,可每天或隔天治疗一次;(3)皮肤针,主要作用于胸椎及颈椎两侧,从颈椎位置开始,自上而下施针,当局部皮肤出现潮红或者轻微出血时,治疗效果最佳,12天一个疗程,每天或隔天施针一次。
(二)西医治疗
西医治疗失眠主要从改善症状、保持良好睡眠习惯、恢复患者机体健康入手,不同类型的失眠其治疗方法各不相同,多采用综合治疗方法,包含病因治疗、药物治疗及重视睡眠常识指导,以药物治疗为例,临床上较常使用的药物有苯二氮卓类、非苯二氮卓类药物、抗抑郁药物。其中,苯二氮卓类药物具有催眠、镇静、抗惊厥作用,可以延长患者睡眠时间,但是使用该药物时,患者会出现白天困倦,呼吸暂停、戒断综合征等副作用,必须精神用药,主要应用于入睡困难患者超短效类药物,甲羟基安定、32羟基安定等应用于容易惊醒患者的短效类,硝基安定、氯羟安定等中效类,以及舒乐安定、西地泮等长效类药物;非苯二氮卓类药物,只具有催眠功效,能够调节和改善患者睡眠质量,无镇静及抗惊厥作用,临床上较常使用的药物有唑吡坦、佐匹克隆、扎来普隆等;抗抑郁药物,针对此类患者,较常使用的药物有多塞平、阿米替林、氯丙米嗪等,但早期使用可能会加重患者失眠情况,必须谨慎用药。
总之,失眠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中医及西医治疗各有优势,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缓解和改善患者病情,使其获得良好睡眠,可根据患者类型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宜方式进行治疗,以确保实现最佳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