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使用抗生素类药?

发表时间:2021/9/1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9期   作者:杨志堂
[导读] 由病原体引起的感染问题是目前全球最为关注的健康问题之一,随着抗生素类药物的研发技术不断改进,多种传染病已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为许多患者带去了治愈福音。

        杨志堂
        江油市人民医院  四川江油  621700
        由病原体引起的感染问题是目前全球最为关注的健康问题之一,随着抗生素类药物的研发技术不断改进,多种传染病已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为许多患者带去了治愈福音。但近年来,由于抗生素药物滥用现象日益突出,导致耐药致病菌不断在人体及动物中进行蔓延,耐药性问题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挑战。与此同时,在医药中过量采用强效抗生素治疗,也将引发耐药细菌的产生,使得药物对致病菌难以产生有效作用。那么,抗生素使用有哪些注意事项?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类药呢?
        1.抗生素滥用的主要表现
        1.1 选用抗生素药物不合理
        由于一些抗生素的使用级别过高,部分医师及患者为了盲目追求新药效果,忽略了抗生素药物的适用性,导致小病大治的现象频发;医师在诊断临床症状后,未明确是否由细菌感染引起,也未分析具体的病原菌种类,均建议采用强效、广谱抗生素药物治疗,仅一味追求治疗高效,不仅使得药物资源严重浪费,更是增加了患者的治疗费用,加剧细菌向耐药性进一步发展。
        1.2 给药方案不科学
        在给药方面,一些医师建议的给药剂量,使用时间以及首剂量上均缺乏合理性。若给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久,都可能促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增加了药源性疾病与耐药菌疾病的风险;其次,还可能导致药物在患者肝肾内蓄积,引起肝肾损伤,甚至引起二重感染。若未对首剂量进行规范,则也会影响实际的临床疗效。有研究学者认为,在使用复方新诺明时,如果加倍首剂给药,则在12h后达稳态血药浓度,能够有效杀灭病原菌,若首剂未加倍,则需36h达稳态血药浓度,难以快速杀菌,同时会造成病原体形成耐药性而延误治疗。
        1.3 联合用药不适宜
        长期多品种联用抗生素药物,不仅会促使细菌产生耐药性,提高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同时会引起医药资源浪费。
    2.抗生素药物的分类和作用  
        
        2.1 四环素类抗生素
         四环素类抗生素是一种常见的广谱抗生素,四环素具备不少被认为是抗生素药物的理想特质,例如可阻滞革兰阴性菌与革兰阳性菌等病原体活性,且具有一定的可接受耐受性,此外,四环素类抗生素还可发挥抗炎、抗凋亡的作用,有助于起到神经保护的效果,该类抗生素已在临床中得到了普遍应用。
        2.2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属于由链霉菌形成的弱碱性抗菌药物,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分子中包含了大环内酯环这一基本结构,可于环上经糖苷键附着1个或多个脱氧糖或氨基糖残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可以对革兰阳性菌发挥疗效,但在革兰阴性菌的作用上较为受限,此外,其对真核生物的活性较低,原因在于这类抗生素和真核生物核糖体的亲和力较低。


        2.3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属于一种有着共同化学特性的广谱抗生素,也就是其分子结构中包含了β-内酰胺,这类抗生素约占世界抗生素使用量的60%,在传染病的临床治疗上有着突出效果。
        2.4 氨基糖甙类抗生素
        临床常见的庆大霉素、阿米卡星、西索米星、链霉素、奈替米星及妥布霉素等均是静止期杀菌剂,能够对G-杆菌发挥疗效,包括肠杆菌科细菌、绿脓杆菌、沙雷菌等,其中阿米卡星具有最为显著的活性。
        2.5 林可霉素类抗生素
        林可霉素类抗生素包括了克林霉素、林可霉素,该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和大环内酯类较为相近,支持不可逆性结合到细菌核糖体50S亚基中,利用抑制转肽作用以及mRNA位移,对细菌蛋白质合成进行阻滞。
        2.6 氯霉素类抗生素
        氯霉素类抗生素可以抑制部分需氧革兰氏阳性细菌、革兰氏阴性细菌、厌氧的拟杆菌、衣原体、立克次氏体与菌质体等,特别是针对流感杆菌、沙门氏菌属等可发挥较为显著的抗菌功效。
        2.7 多肽类抗生素
        多肽类抗生素是一种有着多肽结构特征的抗生素,包括了杆菌肽类(杆菌肽、短杆菌肽)、多粘菌素类(多粘菌素E、多粘菌素B)以及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等。
        3抗生素药物的合理使用方式
        3.1 明确用药方案
        部分新型抗生素在使用一定年限后,病原菌将随之产生耐药性,导致抗生素减弱抑菌及杀菌效果,而不规范使用抗生素药物将加剧耐药性问题的严重性。故此,必须积极强化临床医师的专业水平,提高其工作责任心,从根本上避免因临床诊断或疾病错判而造成药物使用不对症的情况,杜绝轻症用重药或盲目用药的现象发生。在临床中,临床医师还需根据患者治疗需求合理选用抗生素药物,在使用抗生素前,应该为患者进行药敏试验,采用敏感抗生素药物治疗。
        3.2 掌握各类抗生素药物的适应症
        由于各类药物的抗菌谱不同,必须将其完全分清,以免选用的抗生素级别过高而导致细菌耐药性的情况出现。在联用抗生素药物时,应充分掌握不同药物会产生的相互作用,熟知药物使用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严密观察患者的用药情况,最大化控制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对于患者个体的不同,则需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对症的用药方案,最大限度确保抗生素合理、科学使用,有效掌握用药疗程,若存在多种细菌并存的状况,则可有计划、有目的、有安排地采用联合用药的方式,进一步防止细菌耐药性的情况产生。这样不仅有利于发挥药物的协同效用,同时可促进抗菌疗效增强,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3.3 规范患者的用药行为
        叮嘱患者不要随意购买抗生素类药品,在用药后有不良症状必须主动向医生反映,切勿自行增减药物或停药,同时做到定时定量用药,避免出现不良反应,影响自身安全。
        4.结论
        综上所述,近年来,细菌抗生素耐药性的传播已发展为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进一步增加了卫生保健费用的支出,同时加大国家财政负担的压力,因此正确合理的使用抗生素药物尤为重要。医生在给药时应了解患者的个体差异,掌握抗生素用药后的实际效应,确保药物剂量合理,疗程适宜,继而更好地实现良好的治疗效果,确保患者用药安全,减少医疗纠纷。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