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元蝶
四川省雅安市汉源县人民医院 625300
由于小儿自身身体免疫力的不足,常常会受到诸多病菌的侵袭而引发疾病,其中小儿腹泻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小儿疾病,它对小儿的健康成长和身体发育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当小儿出现腹泻时,为了避免对腹泻的有效控制,就需要积极采取科学合理的治疗手段,来实现对小儿腹泻的及时治疗。
小儿腹泻的类型
(一)感染性的腹泻。此类腹泻又分作肠道内的感染和肠道外的感染。在肠道内的感染中,一般是由于病毒、真菌、细菌或者寄生虫等而引起的,其中尤其病毒最为常见。若小儿发生细菌性的肠炎,就会表现出腹泻、发热、粪便内有黏液、脓血便或者大便存在腥臭味等情况,对此类病症需要对感染途径明确后,根据病原实施针对性治疗。在肠道外的感染中,一般在小婴儿群体多见,小儿会呈现出消化功能的紊乱,还会出现腹泻的症状;若出现外感和肺炎后,易发生大便次数的增多、稀糊便且含少许的黏液、无大量的水分、脓血等情况,此种腹泻不是很严重,会随原发病好转而腹泻症状逐渐消失;一些患儿对抗生素长期使用后会造成菌群的失调而发生腹泻,一般表现出慢性或者迁延性的腹泻情况。
(二)非感染性的腹泻。导致非感染性的腹泻发生的原因有很多,比较常见的有喂养不当、过敏性的腹泻、糖原性的腹泻、气候因素等。在喂养方面,不当的喂养是非感染性的腹泻发生的重要原因,当存在喂养不定、不适当等情况,如淀粉类的食品当作主食、饮食内脂肪含量过多、断奶后对食物品种的突然改变等,都可能会导致轻、中度的腹泻发生,此时如果不对此情况及时进行控制,就易出现肠道感染的并发。对于过敏性的腹泻,在过敏体质的患儿中比较常见,如可能因为对牛奶、大豆制品、海鲜等过敏而导致腹泻。对于糖原性的腹泻,主要是一些特殊性的患儿其肠道对糖存在吸收的不良或者对乳糖存在不耐受等情况,进而引起腹泻的发生。在气候因素方面,可能是因为气候的突然变化和腹部的受凉,导致肠蠕动的增加,还可能天气过热、消化液的分泌减少、口渴饮奶太多等,造成小儿消化功能的紊乱进而造成腹泻发生。
小儿腹泻的治疗手段
(一)积极进行脱水的预防和纠正。当小儿出现腹泻后,由于频繁的腹泻会导致小儿体内水分的大量丢失,严重的话可能会出现脱水的情况。
因此,在对小儿腹泻治疗中要根据患儿具体的情况积极进行脱水的预防和纠正,可以通过便捷、安全和有效的补液盐口服实现水分补充,对新生儿的腹泻或者少数的严重脱水患儿要实施静脉的补液治疗。
(二)饮食恢复。在小儿腹泻的期间,要确保对他们肠道给予充分营养的供给,在饮食上要按照由稀到稠、由少至多原则,结合患儿腹泻的程度和食欲情况对他们饮食实施合理调整与恢复。对6个月内的患儿,可对他们继续喂养一些日常所用的奶或者奶制品等;对超过6个月的患儿,要给予他们平日所习惯的饮食,如一些粥或者面条等,还可以给他们一些新鲜的水果汁、水果等进行钾的补充,不要吃一些不易消化的食物。如果小儿腹泻十分严重或者呕吐十分严重,可以暂时进行4-6h的禁食,但不要禁水,而禁食时间要低于6h,尽早恢复正常的饮食。
(三)使用肠黏膜的保护剂。如蒙脱石散,它具有对消化道的黏膜覆盖和修复的效果,对多种的毒素和病原体作用消除,且很难受到胃肠道的吸收,则不会造成肠道内的食物出现运行的改变,有很好安全性,但在使用时要注意对药量的控制,在腹泻症状的缓解后要酌情进行减量或者停用,如果过量服用的话可能会造成便秘发生。
(四)使用抗菌药物。一般90%的腹泻是不需要抗菌药物来治疗的,对抗菌药物的使用时,要求临床指征大便的PH值比7大、便血、镜检的白细胞对视野充满、血常规白细胞的计数异常升高等情况,且在使用时要按照病原和药敏试验的结果,对抗生素合理选择。如对大肠杆菌引起的腹泻,可以选择羟氨苄青霉素和庆大霉素的口服片等,对重症可以选择三代头孢菌素;对鼠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腹泻,可以口服使用羟氨苄青霉素,对重症选择三代头孢菌素使用。对空肠弯曲菌引起的腹泻,要对抗生素停用,对制霉菌素口服。一般对感染性的小儿腹泻情况,都可通过抗菌剂治疗,但在对抗菌剂选用前,务必要进行粪便的常规检验和微生物学的检查,按照培养的结果和药物敏感的实验,并通过儿科医师和专业药师指导,对抗生素合理选用。
(五)使用抗病毒类的药物。对病毒性的小儿腹泻一般多发生在秋季,且多是轮状病毒的感染而导致的,此时就可以使用抗病毒类的药物来治疗。如西米替丁有着很好的抗病毒和免疫调节作用,疗效很好;而双嘧达莫能够对病毒增殖抑制,改善肠道的微循环,增强肠道的病毒抵抗能力,使肠道的黏膜以及功能恢复,缩短腹泻的病程。
(六)使用微生态的制剂。通过微生态的制剂能够对肠道内正常的菌群补充,对肠道内的微生态均衡性调整,促进小儿腹泻的有效治疗。
综上,小儿腹泻是比较常见的小儿疾病,它产生的原因也有很多,并呈现出不同的类型,当小儿出现腹泻情况,就要及时就医进行治疗,并根据小儿腹泻的原因来合理采取治疗手段,从而实现对小儿腹泻的有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