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治明
西部战区总医院核医学科 四川省成都市 610083
【摘要】目的:分析螺旋CT、PET-CT扫描诊断肺癌及淋巴结转移的临床有效性。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3月~2020年1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肺癌并疑似淋巴结转移患者55例做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于就诊后1周内均进行螺旋CT以及PET-CT检查,并且均通过手术病理诊断,以手术病理诊断做为标准,对比螺旋CT和PET-CT检查对于肺癌及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对比螺旋CT检出的准确率为80%,PET-CT检出的准确率为96.72%。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螺旋CT与PET-CT相较而言,PET-CT的诊断准确率更高,临床上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检查方法。
【关键词】螺旋CT;PTE-CT;肺癌;淋巴结转移
临床上对于肺癌及淋巴结转移的诊断通常以手术病理为标准,但是此种诊断方法属于创伤性检查,部份未明确诊断的患者不太接受。近年来随着医疗影像学技术发展的日益成熟,螺旋CT在肺癌以及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上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PET-CT与其对比较而言,其良好的诊断及分型更具优势。本次研究目的在于分析这两种诊断技术应用于肺癌及淋巴结转移诊断时的有效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8年3月~2020年1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肺癌并疑似淋巴结转移患者55例做为研究对象,患者平均年龄55岁(40-71岁),其中男性31例,女性24例。鳞癌27例,腺癌13例,鳞腺癌11例,小细胞癌4例(表1)。所有患者及家属均明确知晓本次研究内容并且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有检查禁忌症者以及预防存活期不足3个月者。
.png)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螺旋CT以及PET-CT检查,具体方法如下:采用东芝Aquilion ONE320排螺旋CT进行检查,检查前患者需空腹6-8h,并确定患者血糖水平不超过11.1mmol/L,如果患者血糖不合格时需予以胰岛素经皮下注射辅助降糖。螺旋CT检查时使用的对比剂均为碘普罗胺(优维显),用量为100ml,经肘静脉高压注射,注射速度为8ml/s,延迟35s后开始第1期扫描,40s后开始第2期扫描,扫描范围从胸廓入口处开始向下直至肺底部,扫描结束后经工作站进行后处理工作[1]。PET-CT扫描如下:先对患者身高、体重进行测量,并注220-370MBq的18F-FDG示踪剂,注射完毕后患者需静息45-60min,检查前患者需将膀胱排空以减少膀胱内残留的放射性聚集物。扫描前再饮用1000ml左右的清水,患者取仰卧位平躺于检查床上,将双手向上举起置于头部,期间患理应保持体位固定,放缓呼吸速度,采集定位片后确定扫描范围,然后行CT放射扫描,扫描结果后再将其送入PET扫描视野中行PET发射扫描,扫描时间控制在180s以内,数据采集结束以后将数据上传致PET-CT自带工作站中进行图像融合处理,如果有需要可在注射显像剂后2.5h左右行局部延迟显像[2]。
1.3疗效观察
以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为标准,对比螺旋CT检查以及PET-CT检查的准确率。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SPSS21.0统计学软件;资料描述:计数资料为(n%),计量资料为(±s);差异检验:计数资料为χ2,计量资料为t;统计学意义判定标准:P<0.05。
2结果
2.1手术病理诊断结果。
经手术病理最终诊断55例患者中有43例发生淋巴结转移,21例出现局部复发病灶,其中淋巴结转移共计检出61枚,经测量淋巴结直大小分布如下:≤0.5cm的有3枚,介于0.5cm-1cm之间的有49枚,超过1cm的有9枚。
2.2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对比螺旋CT以及PET-CT诊断的准确率。
如表2所示,螺旋CT诊断与PET-CT诊断结果对比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png)
3讨论
肺癌是我国临床上发病率位居前三的恶性肿瘤之一,多数肺癌患者发病初期症状不够典型,因此容易被患者所忽略,待到出现明显不适再去医院就诊时基本上已经发展到中末期,虽然通过有效干预可以比较好的控制病情,但仍有一部份患者会出现复发和淋巴结转移。
影像学检查是目前对于肺癌非常行之有效的诊断方法之一,螺旋CT的优点在于检查操作方法简单,检查速度快,对病灶的定位比较准确,还可以观察病灶的血流供应情况以及病灶具体的情况。但是与之相比较而言,PET-CT的应用价值更为重要,它利用18F-FDG作为PET检查时的标记核素,它通过肘静脉注入人体以后可以快速进入组织细胞液中,并通过一系转化形成显像,而且还不会参与到机体的无氧代谢和有氧代谢过彺中,因此能够在组织细胞中长期存留,与机体正常组织相比较而言,机体内的肿瘤组织对18F-FDG呈高度摄取状态,因此病灶处会有明显的显像浓缩,因此可以及时发病肿瘤灶[3]。从本次研究结果可见,螺旋CT与PET-CT均可以有效诊断肺癌及淋巴结转移,但是PET-CT诊断的准确率更高。
综上可见,螺旋CT与PET-CT相较而言,PET-CT的诊断准确率更高,但是此项检查的局限性在于费用过高,患者接受度一般,因此可以对患者先采取螺旋CT检查,当其无法准确判断时再应用PET-CT检查,以期提高检查准确性的同时降低患者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王家富, 林琳, 林耀云,等. 螺旋CT和PET-CT扫描诊断肺癌及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J]. 河北医学 2021年27卷2期, 283-287页, ISTIC CA, 2021.
[2]侯磊, 康国庆. 螺旋CT及PET-CT扫描诊断肺癌的临床价值对比观察[J]. 黑龙江医学, 2019, 043(003):239-240.
[3]张文全. 探究增强CT与PET/CT在诊断肺癌及其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J]. 家庭医药, 2018, 000(002):51.
作者简介:陈治明,1980年4月,男,汉,四川巴中,主治医师,大学,影像医学及核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