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溃疡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分析

发表时间:2021/9/1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9期   作者:翟杨生
[导读] 目的:分析消化性溃疡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
        翟杨生
        广元市精神卫生中心        四川  广元  628000
        【摘要】目的:分析消化性溃疡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方法:择本院6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依据临床表现分为腹痛与胃肠反应组,各30例。探究胃镜下表现检查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结果: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后,两组患者存在较大差异,P<0.05。结论:消化性溃疡患者采取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可为后期临床诊治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胃镜;病理诊断
        近些年,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饮食与生活习惯出现较大转变,加之食物化学污染的出现,使胃肠道损伤发生率不断提高。当患者胃肠道产生损伤后,便会发生胃炎、胃溃疡、消化道肿瘤等并发症,其中最为常见的便是胃溃疡。其属于一种消化内科疾病,患病因素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物理、化学刺激等因素有直接关系,另外患者长时间不良的饮食习惯,也会使其消化道内微生物菌群出现紊乱,在消化道中出现残留食物,从而加快有害菌群的繁殖,损伤胃肠道,最终使患者产生较为强烈的腹痛感,胃酸与胃蛋白酶不断增加,造成消化代谢紊乱,损害黏膜,引发溃疡等问题。基于此,本次分析消化性溃疡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19年11月-2021年2月本院6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依照临床表现分为腹痛与胃肠反应组。男/女(36/24);年龄在21-67岁,平均年龄(32.14±1.22)岁;病程10d-12月,平均病程为(4.22±1.15)月;BMI为18.24-24.15kg/m2,平均BMI(20.14±1.16)kg/m2。纳入指标:(1)所有患者均在知情同意下参与研究;(2)心、肝、肾等基础脏器并未功能衰竭;(3)对照组在体检后,并未发现异常情况,意识清醒,可配合医护人员工作;(4)且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指标:(1)患者存在糖尿病、肾脏、骨外伤史等疾病;(2)存在一定精神障碍或语言交流障碍,无法配合医护人员工作患者;(3)自行采取其他药物治疗的患者;(4)参与研究至一半退出的患者。
1.2方法
        (1)胃镜检查:实施胃镜检查前,患者需12h禁食与禁水,避免其他因素对检查结果准确性造成影响,提升检查准确度。在进行外科诊断后,应由专业的医护人员对患者胃镜检查结果、病理检查结果以及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记录。在实施检测时,协助患者采取左侧卧位,双腿呈90°弯曲,尽可能放松身体。临床医师将胃镜置入患者食道,手法应尽可能轻柔,降低患者不适感,随后对患者的上消化道症状进行观察,对溃疡部位的病灶体积、形态、周边黏膜情况进行拍摄,观察黏膜充血情况、色泽等,对溃疡基底与周边组织进行收集。
        (2)病理检查:临床医师应用10%中性福尔马林进行固定,实施脱水、包埋、切片后,利用HE染色与光镜进行观察。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胃镜检查与病理检查结果。
1.4统计学分析
        以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资料。x2检验计数资料,t检验计量资料。差异显著(P<0.05)。
2结果
2.1 胃镜检查
        经检查,腹痛组患者平均年龄为(30.22±1.14)岁,胃肠反应组患者平均年龄为(42.38±1.41)岁,差异显著,(t=2.122,p<0.001)P<0.05。腹痛组患者胃底部溃疡患者8例,占比26.67%,溃疡面积>2创面患者7例,占比23.33%;胃肠反应组患者胃底部溃疡患者4例,占比13.33%,溃疡面积>2创面患者2例,占比6.67%;差异显著,(x2=1.014,p=0.003;x2=1.461,p=0.009)P<0.05。
2.2 病理检查
        经检查,腹痛组患者消化道炎症12例,占比40.00%,消化道萎缩6例,占比20.00%,消化道黏膜增生4例,占比13.33%;胃肠反应组患者胃底部溃疡患者消化道炎症8例,占比26.67%,消化道萎缩9例,占比30.00%,消化道黏膜增生10例,占比33.33%;差异显著,(x2=2.141,p=0.001;x2=1.157,p=0.022;x2=1.819,p=0.003)P<0.05。
3讨论
        作为临床常见慢性疾病,消化性溃疡主要在胃部和十二指肠部分发生,发病因素较为复杂,患者在患病后主要表现为胃肠道反应与腹痛。患者病情不同,需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因此对患者疾病的确认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临床在对消化性溃疡患者实施早期诊断时,常用措施便是胃镜以及病理组织检查。胃镜可以协助临床医师对患者消化道病灶进行直接观察,并且较易进行病变组织收集,从而为后期病理检查提供组织样本。而采取病理检查,则是指临床医师对患者组织病理进行观察,对其病变组织性质进行确定。二者检测方式结果结合后,在临床诊断消化性溃疡方面具有高临床价值。
        在本次研究中,进行胃镜检查后的结果,腹痛患者溃疡面积直径大于胃肠反应患者,并且胃肠反应患者年龄较大,主要为中老年患者。而病理检查中,腹痛患者消化道炎症占比较大,其中组织萎缩以及消化道黏膜增生例数较少。对两种检测结果进行总结和后可知,腹痛类消化性溃疡多发于年轻患者,且常合并消化道炎症,溃疡面积较大,在年龄不断增长后,其可能转变为胃肠反应类消化性溃疡,产生嗳气、呕吐、便血等临床症状。
        综上所述,消化性溃疡患者采取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可为后期临床诊治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何昀,刘志刚,贾德勤,等.120例消化性溃疡患儿的临床特点及与胃镜下病理特征的关系研究[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1,34(2):301-303.
[2] 龙梅,朱莉,包林林,等.贵阳地区儿童时期幽门螺杆菌感染后胃镜检查和病理组织学特点及疗效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20,23(36):4562-4566.
[3] 秦耿,王慧芬,白如雪,等.消化性溃疡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J].中国医药,2017,12(10):1549-155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