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
蒲江县人民医院 四川成都 611630
颈椎病是一种颈椎脊髓、神经根等部位受到刺激和压迫的病症,常见的颈椎病有增生性颈椎炎以及颈椎骨关节炎等。该疾病会致使人出现吞咽障碍以及下肢行走障碍等并发症,病人可以通过及时的采用针灸来缓解病情:
一、针灸治疗颈椎病的作用
1、镇痛作用
尤其是比较常见的软组织型和神经根型颈椎病,颈后区、枕区、耳周、上背部、上肢,甚至胸部,都可引起局部疼痛或放射痛。这也是病人就诊的最常见原因,针灸特别是针刺痛疗效可靠,研究表明:针刺镇痛是针灸穴位时引起的局部酸、麻、胀、重等不舒服的感觉,激发不同感觉传入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有中枢神经系统内的许多结构特别是背角、脑干网状结构、背侧丘脑底部、边缘系统等的参与,是脑内内源性阿片肽尤其是脑啡肽、内啡肽、强啡肽、孤啡肽和单胺类递质联合作用的结果。
2、消炎作用
研究表明针灸可以抑制炎性介质的产生和及其反应,通过对动物实验证明,退行性颈椎病间盘组织中炎性介质水平明显提高,针刺可使这些炎性介质明显降低;针刺尚能改善自由基代谢紊乱,清除自由基;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病变局部组织微循环,促进炎症吸收。
3、解除肌痉挛
众多研究表明,针刺可刺激局部穴位感受器,反射性地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颈肌或血管痉挛。
4、增加椎动脉血流量
针刺可增加椎动脉血流量,有效改善大脑后部以及脑干和小脑供血,有效治疗颈性眩晕、视雾等症状。
5、加强脊柱稳定性
维持颈椎的正常曲度和经脊柱的稳定性,是颈椎发挥其支持和运动功能的基础。而引发并维持正常颈曲和颈脊柱稳定性的主要力量,主要来源于内、外稳定因素,而来源于椎旁及颈肩部肌肉的外稳定因素,是颈脊柱完成前曲、后伸、左右侧屈、回旋等功能活动的动力来源;当一群或一条肌肉受损、力量下降时,原有的稳态失衡,颈曲肯定会出现变化并导致脊柱失稳。因此,采用针刺治疗,缓解颈部肌肉痉挛,改善自由代谢紊乱、消炎镇痛,增加血液供应,改善营养,有助于纠正颈部肌肉的稳态失衡,加强脊柱稳定性。
二、针灸的作用机理与分型治疗
(一)作用机理
1、疏通经络:
疏通经络的作用就是可使淤阻的经络通畅而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是针灸最基本最直接的治疗的作用。
2、调和阴阳:
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就是可使机体从阴阳失衡的状态向平衡状态转化,是针灸治疗最终要达到的目的。
3、扶正祛邪:
针灸扶正祛邪的作用就是可以扶助机体正气及驱除病邪。
(二)分型治疗
颈椎病是指因颈椎退行性变引起椎管或椎间孔变形、狭窄,刺激或压迫颈部脊髓、神经根、交感神经造成其结构或功能损害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表现。
治疗为扶正祛邪,疏通经络。根据经络辨证,依据病症部位的经络走向特点,将其分为四型:
1、颈侧面酸胀,连及肩关节外上酸痛,且放散至肘关节外上(曲池穴处),直至前臂外上者,此为手阳明经病。我们选用巨骨、肩禺、曲池、手三里等穴,必要时加用扶突穴治之。
2、肩关节前内侧酸痛,牵及肘关节内侧(少海穴处)酸痛,沿前臂内后缘直至掌面及小指,无名指酸麻胀痛者,为手少阴经病。我们选取极泉、青灵、少海、少府等穴,必要时加颈臂穴治之。
3、肩胛冈上斜方肌,冈上肌酸痛,或/和肩胛骨深层酸痛,沿肩下腋后?(月需俞、肩贞穴处),上臂外后缘,肘后,前臂外后,至手背无名指,小指酸麻胀痛者,为手太阳经病。我们选择肩井、曲垣、天宗、肩贞、天井、养老、中渚等穴治之。
4、项后下段(颈6,7处)酸胀僵硬,伴背上段怕冷,胸椎旁与肩胛骨之间酸痛者,为足太阳经病。我们选出大杼、厥阴俞、督俞、附分、膏肓、膈关等穴治之。
三、针灸治疗颈椎病需要多久
针灸治疗颈椎病需要多久时间,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严重患者需要做X线,磁共振检查,以判断压迫部位及程度,制定理想治疗方案。如果颈椎症状长时间得不到缓解;或脊髓型颈椎病;神经根型有出现肌肉萎缩无力等现象,建议手术治疗。大多数病患者是可以通过针灸治疗,得到缓解的。如患者有既往史,突遇急性发作,建议暂停治疗,进行康复锻炼。对一般颈椎病患者,针灸5-10次后,症状可得到明显缓解。
四、针灸治疗的注意事项
1、要掌握施灸的程序,如果灸疗的穴位多且分散,应按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进行。注意施灸的时间,有些病症必须注意施灸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饭前空腹时和在饭后立即施灸。施灸时,应注意防止艾炷翻倒或艾火脱落而引起烫伤。如有起泡时,可用酒精消毒后,用毫针将水疱挑破,再涂上甲紫即可。
2、要循序渐进,初次使用灸法,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少量、小剂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时间短一些,壮数少一些。以后再加大剂量。不要一开始就大剂量进行。注意用火安全,施灸时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时更要小心,防止烧坏衣服、被褥等物。用艾条灸后,可将艾条点燃的一头塞入直径比艾条略大的瓶内,以利于熄灭。
3、防止晕灸。施灸时,患者突然出现头晕、眼花、恶心、心慌、出汗、面色苍白、脉细手冷、血压下降,甚至晕倒等症状,就是“晕灸”。一旦出现晕灸时,应立即停止灸治,让病人平卧于空气流通处,急灸两侧足三里3~5壮,即可恢复,必要时可采取吸氧、输液等方法治疗。为防止晕灸,对初次施灸或体质较弱的病人,应遵循刺激量由小到大的原则,即使用艾炷先小后大,施灸壮数先少后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