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佳
北京市普仁医院 100062
摘要:医师多地点执业是促进卫生人力资源流动的重要方式,多地点执业医师管理是保障医疗安全的制度措施。本文通过分析A医院多地点执业医师管理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对多地点执业医师管理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以保障医疗质量安全。
关键字:多地点执业;准入;过程管理
执业医师是医疗卫生体系中最核心的人力资源,是现代社会中具有典型意义的“自由职业者”,医师执业如果被严格限定在一家医疗机构,不利于发挥其人力资源优势,也不利于医疗卫生体系的人才合理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1]。北京市医师多点执业管理办法的出台使医师的多点执业更加顺畅。医师多点执业是指医师于有效注册期内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医疗机构定期从事执业活动的行为,应当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从事同一专业工作满5年;身体健康,能够胜任医师多点执业工作;最近连续两个周期的医师定期考核无不合格记录[2]。A医院是一家公立区属综合二级甲等医院,医师多地点执业主要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外院医师来本院多地点执业,二是本院医师去其他医疗机构进行多点执业。其中外院医师来本院多地点执业情况更多,本文重点对此类情况进行分析。A医院与其所在区域多家三级医院为医疗合作关系,每年来院多点执业医师为近60人,随着合作的逐渐深入,合作科室的数量逐渐成上升趋势,从以临床手术科室合作范围为主扩展到临床非手术科室及部分医技科室,科室类型不同承担的风险程度有所差异,临床手术科室高于临床非手术科室及医技科室。规范多地点执业医师的管理对保障医疗安全至关重要,对医院管理提出了更加精细的要求。
1 多地点执业医师管理工作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1.1多地点执业医师的资质审核与准入
医师多地点执业能够促使不用医疗机构间医务人员进行技术交流,促进人力资源流动,同时可以带动第二执业机构的科室发展,提升医务人员诊疗水平,使部分患者受益。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解决看优质医疗资源难的问题。多地点执业医师的首要问题就是资质,一定要合法合理,必须符合北京市医师多点执业管理办法的要求,在符合要求的基础上需满足医疗机构的相关管理规定。A医院制定了医师多地点执业制度。拟增加的多地点执业医师需由合作科室提交申请,写清任用该医师的详细理由,多地点医师应满足其所擅长的医疗领域的技术水平高于拟执业科室的现有水平,要贴合科室的发展方向,能够带动科室进步或提升科室医务人员技术水平。之后,递交A医院医务科进行资质审核、院长办公会通过后才可以按照后期程序任用该医师。
在多地点执业医师资质审核与准入的管理过程中,出现拟合作科室对多地点医师资质审核程序不清楚、对于多地点执业医师资质不敏感、没有完全按照程序执行的现象。在医院管理上出现告知不到位、审核倒置的问题。
1.2 多地点执业医师的过程管理
来A医院进行多地点执业的医师其所在的主执业机构都是三甲医院,三甲医院介于以下几种原因一般不鼓励本院医师进行多地点执业。一是爱惜羽毛,注重医院的声誉,担忧外出多地点医师在执业过程中损害本院声誉。二是担忧优质病原流失,不排除有主动转介的情况,会影响本院的利益。能够多地点执业的医师都是执业年限较长的医师,有一定的固定患者,有些患者了解到该医师有多地点执业的情况,再考虑考在其主执业机构挂号难的情况下会有可能会跟随该医生到多地点机构进行诊疗。三是由于医师执业的特殊性,培养周期长的特点,医师一旦出去多地点执业担心会影响到本院的工作,期望其医师从教学、科研等方面多为自己医院做出最大贡献。在A医院进行多地点执业的医师中近一半是其所在主执业机构科室的非核心人员,在其主执业机构平台有所限制,其本人有强烈的自我提升需求希望可以再外院寻找到利于自身发展的机会,外出多地点执业可以进一步提高自身能力,例如增加手术日的安排。
北京市从2018年简化医师多地点执业手续,原来需要由其所在的主执业机构审核同意,简化到由本人在医师电子化系统中提交多机构备案申请,拟执业机构进行审核,拟执业机构所在上级部门进行审核后即可。简化程序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简政放权,方便了医师办理,节约了之前需去现场办理的时间,使医师执业更加自由,医师资源流通快速。程序上简化,但责任不能简化。在此过程中需要规范化管理,明确双方权利与义务就显得特别重要。A医院采取的管理办法是与多地点执业医师签署多地点协议书,在协议中明确多点执业过程中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从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工作报酬等方面加以规定。在正式开始执业之前,多地点执业医师与院方签署协议,形成纸质文件对于双方形成保护,也便于上级主管部门对医院多点医师管理的检查。在实施过程中发下缺少对于多地点执业医师的后期效果评估,缺乏详细的考核方案。
1.3 多地点执业医师的档案管理
A医院对多地点医师档案管理采用电子版与纸质材料并存的方式。纸质材料为原始凭证,纸质材料的保存有助于追根溯源及迎接上级部门对于人员资质的检查。电子版材料可以从医师电子化注册信息系统(机构端)中导出来A医院进行多地点执业医师的相关信息表,在此表的基础上加工处理,电子版材料利于档案的留存、使用、检索和信息的及时更新。在档案管理过程中发现有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多地点执业医师不计划继续在A医院执业,部分临床科室没有第一时间告知医务科,医务科不能告知多地点执业医师的后期流程以和及时更新多地点执业医师的相关信息。二是医师电子化注册信息系统(机构端)功能不完善,该系统不能智能化提前提醒某医师多地点执业期限到期需要及时办理,需要A医院管理部门定期登录系统梳理医师情况。
1.4 多地点执业医师的医疗质量安全管理
来A院多点的医师手术科室医师占比为90%,医疗风险较其他科室要高。临床手术科室多地点执业医师采取的执业形式是来A医院固定时间段手术、会诊和查房,不定期给合作科室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和授课。在此执业形式下手术患者的术后诊疗工作是由A医院负责,多地点医师定期来A医院进行查房,查看患者术后康复情况。多地点执业医师在受聘医疗机构工作不稳定,遇到突发事件很难第一时间来院处理,一旦患者病情出现变化或受聘医院诊疗护理处置不当,都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医疗效果【3】。多地点医师的执业行为不单是要求其本人的执业行为,同时也关乎到第二机构的团体配合能力。此临床手术科室多地点执业医师人数多的情况下对于A医院的术后医疗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有及时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A医院在多点医师的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工程发现合作的临床手术科室医务人员应急处置能力需加强,以满足临床需要,保障患者连续性的诊疗安全。部分多地点执业医师还存在术前与患者沟通不充分,导致患者术后有疑义的情况。
2.多地点执业医师管理工作的改进
2.1加强人员管理,合理合法执业
加强A医院医务人员管理,每年组织法律法规、病历书写、急救等相关方面的讲座和培训,以合法合理执业为前提,强化医务人员和团队合作的意识,提高自身能力,配合外来本院多地点执业医师的相关工作,保障患者的诊疗安全。加强宣传,在院务会、早交班等场合告知多地点执业医师的办理流程,树立依法执业意识,避免出现审核倒置的现象。
2.2健全绩效考核机制,提高工作质量
A医院缺乏对来院的多点医师的绩效考核机制,探索制定了来院多地点执业医师的全方位考核体系,从医疗服务、医疗质量、教学科研、医生满意度、患者满意度等方面进行考核,明确每个方面的考核细则,确定具有可行性。同时加大医院医疗质量安全管理,重点关注临床手术科室的患者围手术期管理等方面,降低医疗风险的发生。
2.3明确权利和义务,实现风险共担。
A医院进一步加强了医院内部管理,分析了来院多地点执业医师的合作科室性质,通过修改多地点协议书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双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建立合理的风险预防和分担机制。尤其是着重分析了A医院以往多点的执业过程中出现过医疗纠纷及有可能出现医疗纠纷的地方,在合理合法的框架内规避风险,最终保护双方的权利。
3 总结
多地点执业医师的管理工作是一项精细化的工作,要持续探索合法化、合理化和规范化的多点医师管理模式,以确保在医疗安全的前提下达到患者、医方和院方三方共赢。
[1] 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推进和规范医师多点执业的若干意见的通知.[2014-11-05].http://www.gov.cn/zhengce/2016-05/22/content_5075661.htm
[2] 潘多拉.多点执业“松绑”,责任需“捆绑”[J].中国卫生人才,2014(9):17.
[3] 李筱永.医师多点执业的法律风险及其防范机制初探[J]. 医学与社会, 2010, 23(10): 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