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星
西山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古交矿区总医院 放射科 山西省古交市 030200
摘要:目的:观察CT和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坏死的临床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中2017年1月至2020年11月间收入的所有股骨头坏死患者的一般资料,根据实验要求纳入70例患者开展研究,所有患者经病理诊断均确诊为股骨头坏死,未见非股骨头坏死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CT诊断和核磁共振诊断对患者进行诊断,评价两种诊断方案的诊断敏感性与特异性。结果:CT诊断准确率和敏感性均低于核磁共振诊断,但差异不明显(P>0.05);但核磁共振诊断特异性明显高于CT诊断,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股骨头坏死患者进行诊断时,应当尽可能选择核磁共振诊断方案,对患者进行病症评价,但CT诊断也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和敏感度,所以在进行诊断时应当尽可能选择多种方式和诊断或根据患者具体状况进行病症诊断方案的选择,这样才能提高患者的诊断准确率,为治疗提供依据。
关键词:CT诊断;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坏死;临床作用
引言
股骨头坏死是外科较多见的骨关节疾病之一,主要是由于股骨头缺血导致骨细胞坏死而引发的股骨头功能障碍疾病,其临床症状多表现为关节活动限制、肌肉痉挛、骨头疼痛等,坏死严重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因此需要及早进行准确的检查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的依据,而CT和核磁共振诊断是现阶段临床上较常用的两种检查诊断方法[1]。导致这种病症发病的因素较多,都是由于股骨头受损或内部供血中断而导致的骨髓成分坏死,引起患者骨髓细胞死亡,进而导致患者股骨头塌陷和骨生理异常,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坏死病症[2]。而在目前诊断工作中主要以CT和核磁共振作为主要的诊断方案。所以本次研究中,探究将CT诊断和核磁共振诊断应用于股骨头坏死诊断中的效果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中2017年1月至2020年11月间收入的所有股骨头坏死患者的一般资料,根据实验要求纳入70例患者开展研究,所有患者均采用CT诊断和核磁共振诊断对患者进行诊断,所有患者中性别信息为(男:28例;女:32例),患者年龄为32-65岁,患者平均年龄为(50.9±7.6)岁;本次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未见其他全身性疾病和严重器质性疾病。所有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分析后未见明显差异,患者个体信息细微差异,不对本次研究结果造成影响。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CT诊断方案:所有患者在开展检查前八小时,应当进行常规禁饮禁食。所有患者的philps公司生产的128层BrillianceCT作为诊断仪器。层厚设置为100mm,层间距设置为11,病灶局部设置为5mm的加层扫描。
核磁共振诊断:核磁共振诊断方案应用德国Siemens公司生产的1.5TMAG-NETOMMRI进行扫描检查,检查时加用脂肪抑制技术。层厚设置为5-8mm层厚,同时在进行局部扫描时,采用加层扫描3mm。
1.3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涉及到的所有数据资料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0进行处理,实验结果中涉及到的患者诊断特异性和敏感性采用百分比(%)的形式进行数据记录。实验结果数据采用卡方检验方案进行评价;而一般资料中患者的年龄等其他数据均采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数据应用t检验方案,若p<0.05,则证明统计学意义存在。
2结果
CT诊断结果中,确诊股骨头坏死62例,非股骨头坏死8例,其准确率为88.57%、诊断敏感度为91.43%,特异性为60.00%;而核磁共振诊断中,确诊股骨头坏死66例,非股骨头坏死4例,准确率为94.29%、诊断敏感度为97.14%,特异性为82.86%。CT诊断准确率和敏感性均低于核磁共振诊断,但差异不明显(P>0.05);但核磁共振诊断特异性明显高于CT诊断,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导致股骨头坏死发生的主要原因以缺血为主,但这种病症的进展较慢,并且在发病早期难以见到明显的特异性,所以在诊断时为诊断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3]。而值得注意的是,患者在感受到疼痛时已经处于中晚期,对于治疗工作的开展也会造成极大的影响。而在目前进行诊断时,通常以影像学方案对患者进行早期诊断,主要以X线为主,这种诊断方案操作较为简单,并且应用价格低廉,但X线属于一种平面扫描技术及诊断误诊和漏诊率较高,具有一定的缺陷,所以随着近年来医疗条件的进步,CT诊断和核磁共振诊断已经逐渐替代了X线,作为主要的诊断方案[4]。
CT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优势,能够对患者进行多层次且高分辨率的连续诊断,为医师提供完善的患者病灶信息,了解患者关节是否存在脱位和破裂现象,有利于治疗工作的开展。而核磁共振诊断,将电磁波作为诊断方案,不会对患者机体造成较大的辐射,所以对患者的危害性较弱,能够应用于技术性诊断中,获得较为全面的诊断参数[5]。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核磁共振诊断的准确率和敏感度都高于CT诊断,并且其特异性明显高于CT诊断,所以在进行诊断时应当参考此结果,通过应用核磁共振诊断或多种方案联合诊断方式来提高患者的诊断准确率,这样才能明确患者的关节状况,为临床诊疗提供更为全面化的病理信息。
综上所述,在对股骨头坏死患者进行诊断时,应当尽可能选择核磁共振诊断方案,对患者进行病症评价,但CT诊断也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和敏感度,所以在进行诊断时应当尽可能选择多种方式和诊断或根据患者具体状况进行病症诊断方案的选择,这样才能提高患者的诊断准确率,为治疗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张秀富,沈文婷.对比探究CT与核磁共振在股骨头坏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2(20):125-126.
[2]张宝川.CT检查和核磁共振检查诊断股骨头坏死准确性的对比[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2(19):32-33.
[3]惠志东.成人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诊断中CT与磁共振成像的价值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2(19):76-77.
[4]么刚.CT与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坏死患者临床效果对比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73):163+165.
[5]杨军省.CT与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坏死患者临床效果对比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73):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