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巨芳
西山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古交矿区总医院 心内科 山西省古交市 030200
摘要:目的:分析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缺血性心肌病顽固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40例缺血性心肌病(ICM)顽固性心力衰竭(RHF)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进行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7.6%,高于对照组的84.2%,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1%,低于对照组的23.6%,P<0.05。结论:缺血性心肌病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建议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关键词: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缺血性心肌病;顽固性心力衰竭;临床效果
引言
冠心病的常见并发症中,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为发病率极高的一种,该病早期临床表现以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以及疲乏无力等为主,若临床治疗被延误,情况过于严重时可对患者的身心健康构成威胁。目前已有不少临床研究报道指出,缺血性心肌病患者死亡首要死亡原因为心力衰竭,因此临床治疗重点应该以改善心力衰竭,提高存活率为主。
缺血性心肌病是指由于长期心肌缺血导致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纤维化,从而产生心脏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受损,引起心脏扩大或僵硬、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它的临床表现与原发性充血型心肌病表现相似,但在本质上缺血性心肌病是一种由冠状动脉供血减少引起的严重心肌功能失常。ICM属于冠心病晚期阶段,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主要引发因素,导致心肌长期缺血缺氧。RHF则为心脏病终末期表现,对患者身心健康、生命安全产生直接影响。近年来,受生活方式、饮食结构、自身素质等内外源因素的影响,导致冠心病患者人数明显增加,发病率也呈逐年攀升趋势[1]。故,需采取科学、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提高临床疗效的同时改善患者预后情况。此研究选取我院40例患者展开,重点分析PCI的临床价值。现汇报: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7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40例缺血性心肌病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n=21):男性患者/女性(10/11),年龄53~78岁,平均(65.58±6.48)岁。平均体质量(22.59±2.85)kg/m2。对照组(n=19):男性患者/女性(11/8),年龄54~79岁,平均(65.15±6.33)岁。平均体质量(22.41±2.33)kg/m2。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P>0.05,可比性较高。
纳入标准:(1)临床资料完整,符合缺血性心肌病顽固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者。(2)患者、家属知情且自愿参与研究。
排除标准:(1)凝血功能障碍者。(2)合并存在血液系统重大病变者。(3)心、肝、肾等脏器存在重大病变或功能异常者。(4)全身感染者。(5)精神异常、认知、沟通、语言障碍者。(6)冠状动脉介入术禁忌症者。
1.2 方法
对照组:药物单纯治疗:(1)热情接待、完善各项检查。(2)给予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利尿剂以及洋地黄等药物行对症治疗。(3)若血压、血糖水平较高,给予小剂量β-受体阻滞剂。(4)给予抗血小板药治疗。
观察组:药物治疗为基础,联合PCI:PCI治疗严格按照标准方法置入进口金属冠状动脉支架。术前药物镇静,局部麻醉,穿刺动脉,于接受手术的动脉内插入鞘管,导管经鞘管直至冠状动脉(需治疗),沿导管将导丝置于冠脉梗阻部,沿导丝将导管(具备球囊扩张器)送至梗阻部;充气气囊、挤压斑块、扩张血管,减少梗阻。
1.3 观察指标
1.3.1观察临床疗效(于术后3个月后进行评价)[2]:显效(症状消失、心功能改善显著)、有效(症状缓解,心功能出现改善)、无效(病情恶化,心功能无变化)。
1.3.2观察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7.6%高于对照组的8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png)
3.讨论
RHF属于典型的心血管疾病,治疗难度较大;调查发现,即便患者遵医嘱合理应用药物,也无法根治心力衰竭症状。并且在治疗途中,极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患者心功能出现恶化。过去临床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时主要应用抗心衰治疗方法,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心力衰竭,但是治疗心肌损伤时效果并不明显。随疾病进一步发展,极易诱发低氧血症等多种并发症,对其生命安全造成威胁。ICM主要由冠状动脉狭窄、闭塞所致,致使心肌缺血(缺氧)、收缩以及舒张功能明显降低。缺血性心肌病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情更严重,且普通药物治疗效果欠佳,因此死亡率较高。而在临床中,此类患者普遍年龄较大,加之病情较严重,所以自身耐受力较差,无法承受冠状动脉搭桥术。
顽固性心力衰竭病人心肌病变严重,它不仅是心血管病,也是神经体液病变。心功能不全引起神经体液变化,神经体液变化又可加重心功能不全。10%的患者不可逆转,是心脏移植的对象,而90%的患者病情并未达到不可逆转的程度。
近年来,随着临床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介入方法(重建血运)被临床广泛用于治疗此类疾病。通过PCI,可重建血运、改善心肌血流灌注,确保缺血心肌恢复功能、提高临床疗效[3]。 此研究选取我院40例缺血性心肌病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展开,分组给予药物、PCI治疗;短期随访结果示:(1)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7.6%,对照组84.2%,P<0.05(χ2=4.4922)。(2)观察组发生率7.1%,对照组23.6%,P<0.05(χ2=4.2813)。可见,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缺血性心肌病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疗效显著。提示:(1)PCI属于临床新兴技术,治疗前充分评估,严格根据评估结果并结合患者实际病情制定针对性、规范性、有效性的治疗方案,确保提高临床疗效。(2)行PCI治疗时,我们尽量减少球囊预扩张次数,可有效避免碎屑脱落、栓塞血管现象;并且充分保护分支血管,避免造成二次损伤。
参考文献
[1]石春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联合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缺血性心肌病顽固性心力衰竭[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7.11(6):63-65.
[2]Hueb T,Rocha M S,Siqueira S F,et al.Impact of diabetes mellitus on ischemic cardiomyopathy.Five-year follow-up.REVISION-DM trial.[J].Diabetology & Metabolic Syndrome,2018,10(1):19.
[3]白中乐.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缺血性心肌病顽固性心力衰竭的临床分析[J].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2017.8(3):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