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东丽 钟伟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广东广州 510000
【摘要】 中医药在临床应用逐渐增多,在中药应用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增多,有些患者在服药后会出现过敏反应,恶心呕吐,晕眩昏迷,寒战,高热,疼痛,大汗等情况,本文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行综述,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 中药注射剂; 不良反应; 对策
中医是研究人体病理、生理、疾病诊断及防治的一门学科,其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采用“望闻问切”的诊疗方法对人体病况进行分析,并探知人体组织、经脉、脏 腑等病理变化。大部分人认为,中药和西药相比有着药性温和、无副作用及效果持久等优点,但随着其使用频率的提高,中药不良反应相关报道也不断增加。在正常用量、用法下,中药和其制剂出现除治疗效果外损害机体的反应为中药不良反应,如致癌作用、副作用等。
1.注射剂不良反应原因分析
1.1成分太复杂、处方不合理
有的中药注射剂组成药物多达7~8种,成分太复杂,难免存在有害物质及致敏原,甚至处方不合理,其有效成分也是有害或致敏成分。如:牛黄、水牛角,其蛋白质等大分子极可能成为抗原或半抗原而引起过敏反应;金银花,其有效成分绿原酸是高致敏物质;丹参,所含的丹参酮III I起过敏反应。
1.2药品质量不合格
药品质量不合格引起的不良后果不属于ADR范畴。由于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标准尚难得到严格、有效的控制,或未经仔细检查误用:不合格药品(如含有杂质、致敏原、致热原等)引起不良后果。
1.3患者个人的因素
1.3.1年老体弱多病年老体弱、心肺功能差、抵抗力差,应用中药注射剂容易出现ADR;同时患有多种疾病,必然使用多种药物,合并用药使ADR发生率大大增加。
1.3.2过敏因素ADR患者往往有家族或个人过敏史。
1.4用药不当
根据现在ADR的定义,用药不当引起的不良后果不属于ADR范畴,但应引起重视。
1.4.1中药注射剂大部分为西医使用,使用中往往不是辨证施治而是“辨病施治”,例如清开灵注射液本应用于热证发热却被误用于寒证发热,易引起ADR。
1.4.2合并用药,多药合用特别是多种注射剂合用,往往导致ADR发生率上升。因为合并用药可因化学成分、pH值等变化使微粒数增加,微粒进入血管后,引起局部栓塞性出血、血肿、损伤和坏死,产生微血管阻塞、发炎反应、抗原性反应等。穿琥宁加入到常用输液中微粒数显著增加。在输液中每增加一种药物,微粒数就显著增加,这也是引起发热、过敏的原因。
1.4.3反复用药,药物进入体内后,某些大分子物质可作为半抗原与血浆蛋白结合成更大分子的复合物而起变态反应,致过敏或过敏性休克。反复用药数量多、时间长,发生ADR的机会就增加。
1.4.4超剂量用药,引起的不良后果虽不属于ADR范畴,但盲目加大剂量而引起不良后果时有发生。
2.相应的对策
2.1加强用药管理
在用药前,医护人员一定要详细询问药物及食物过敏史和家族过敏史,严格按规定配置皮试液,严格掌握皮试剂量,把握注射原则。即使是不用皮试的药物,医护人员也应当注意。对出现过严重不良反应的药物要及时上报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并及时通知医生。皮试患者应卧床严密观察30min,皮试当天严禁离开医院以防迟发不良反应的发生。如皮试阳性或有症状出现,应立即告知医生进行处理,并在床头卡、患者一览表及体温单中详细标明。在输液过程中,护士要加强巡视,积极主动地询问患者用药情况,告知患者不要随意调节输液速度,以防输液过快而引发不良反应。如已经出现不良反应要及时告知医生,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告知其药物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也可产生与治疗无关的有害反应,使患者对药品的不良反应有一定的认识,减轻患者恐惧的心理,同时也能减少纠纷的发生。
2.2掌握药物性能,注意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
严格遵守中西药注射剂临床配伍禁忌表,在配置过程中配伍液体pH值的不同从而使药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受到一定的影响,5%葡萄糖注射液的pH值较0.9%氯化钠注射液低,因此在配置药物时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有专用溶媒的用专用溶媒稀释后再加入相应的溶剂中应用;如果选用其他液体时,增加了溶液的不稳定性,从而极易导致药物不良反应。如需输入两种或两种以上中药注射剂,应在一种药物输完后输人生理盐水冲洗输液器管壁。输液滴数应调节在每分钟15滴,并在床旁观察15 min,无特殊反应可将滴数调节至每分钟60滴,并告知患者不可随意调节滴数。加强输液巡视,严密观察患者反应,如有不适应立即停止输液并告知医生及时处理。护士应关注患者用药后30 min内的临床表现,及时发现不良反应,保证患者安全。
2.3加强医护人员对中药注射剂的学习
建议每周由药学部将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中药注射剂进行全院通报,定期组织学习药物知识,使医护人员掌握药物的应用机制、临床用途、给药时间与给药途径及药物的配伍禁忌等药理学知识,学习药物疗效与不良反应的观察、报告、预防处理等知识,提高用药的规范性;围绕中药注射剂安全用药问题,组织讲课、开展护理研究与实践,推进中药注射剂静脉给药规范化进程。
综上所述,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影响因素有多种,通过加强用药管理,加强医护人员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培训,能提高中药使用合理性,减少或规避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过素兰.中药师开展药学服务对降低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J]. 上海医药 ,2018,39(23):104-105+113.
[2]李田军.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分析与危险因素评估[J].安徽医 药,2018,22(11):2250-2253.
[3]李春蓉,杨丽.中药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其应对措施[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 0 1 7, 1 0(1 8):8 9-9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