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在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患者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9/1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20期   作者:刘艳
[导读] 分析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在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刘艳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昌吉分院重症医学科   新疆昌吉市   831100
        摘要:目的:分析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在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实验所包含的对象是2019年5月-2020年3月我院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收治的120例患者,按照双盲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包含患者6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无创动脉血压监测,研究组患者进行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比较两组患者血压值以及住院相关指标,分析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在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结果:对比研究发现,研究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均低于对照组患者,且住院相关指标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特征(P<0.05)。结论: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在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患者中应用效果显著,可大大缩短患者入住重症监护室时间。故应在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患者血压监测过程中更多运用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方式。
        关键词: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应用效果
        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所收治的病人一直以来都具有病情复杂且治疗难度大的特点[1]。因而在患者治疗期间医护人员需要对其各项生命指征进行密切观察,不断降低患者的死亡率[2]。在医疗水平不断提高的大背景下,监测患者生理指标的方式也日渐丰富,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就是其中一种。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可实时监测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患者的血压变化情况,进而为医生制订患者的治疗方案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基于此,笔者对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在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全面的探究,现形成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实验所涵盖的研究对象是我院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收治的120例患者,病例选取时间介于2019年5月至2020年3月,按照双盲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60例)与对照组(60例)。研究组患者年龄范围是53-73岁,均值为(62.76±4.38)岁;男女患者数量比为32:28;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患者25例,受过大专以下教育患者35例。对照组患者年龄范围是54-72岁,均值为(62.64±4.45)岁;男女患者数量比为31:29;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患者23例,受过大专以下教育患者37例。对比两组患者组间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可继续进行对比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无创动脉血压监测。在患者入院后2小时内对其进行无创动脉血压监测[3]。使患者保持平卧位的体位并在安静状态下每间隔4小时连续测量其右侧上臂血压,连续测量次数为3次,而后取其血压测量平均值。
        研究组患者进行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应率先进行穿刺位置的选择,穿刺最为适宜的位置应当为侧支循环较好,有弹性且易固定的上肢血管[4]。临床上通常不将穿刺区设置为下肢动脉的原因是与上肢动脉相比较其血压较高。在穿刺的过程中应当使患者的皮肤与穿刺针的夹角保持在30度左右,在穿刺时如若血液喷至针蒂则表明内诊已经顺利进入至动脉当中,在这时应当对穿刺针进行合理压低。如若血液出现了波动性则说明导管已经处于理想位置,在这时可以连接测压装置,且应联合2500U肝素与500毫升生理盐水连接压力传感器末端,并将稀盐酸盐水袋置入压力带之中,同时将压力传感设备放置于腋中线第四水平位置。调整监护设备至零点界面,进而对大气端与传感器设备连接进行保证,然后关停病人端口,将校零开关开启,待监护设备屏幕压力线数值归零时,将大气端口关闭,进而保证病人端与传感设备之间连接保持通畅。
1.3 观察指标
        评估患者血压指标,包括收缩压与舒张压。同时对患者的入院相关指标进行评估,包括机械通气时间、ICU入住时间,数值越小,则说明患者身体恢复情况越好[5]。
1.4统计学分析
        本组研究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处理,组间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若P<0.05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血压指标对比
        研究组患者收缩压与舒张压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详见表1:

3讨论
        神经内科重症病房所收治的患者具有病情较重的特点,这一类患者如若未得到及时干预则会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极为严重的威胁。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是近些年较为新兴的监测血压的方式,这一监测方式能够更加直观帮助医护人员了解患者血压变化情况,进而为患者接受治疗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实验再次表明了在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患者血压监测中运用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效果显著。数据表明,研究组患者收缩压与舒张压均低于对照组患者,研究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与ICU入住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特征(P<0.05)。故应当在临床上推广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方式。
参考文献
[1] 曹燕秋. 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应用于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临床价值分析[J]. 东方药膳 2020,4(50).
[2] 朱奕, 王文玲. 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在大面积烧伤中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 19(6):78-80.
[3] 段敏. 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在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与护理[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 2019, 19(57):351,355.
[4] 员迎花. 不同血压监测方法在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术后的效果评价[D]. 吉林大学, 2019.
[5] 沈嗣龙. 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在重症肝胆疾病患者手术治疗中的应用观察[J]. 人人健康, 2020, 515(6):47-4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