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阳 曾燕 吴玄生(通讯作者)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中医院,402160
【摘要】目的:观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介入治疗方式与临床效果。方法:纳入观察对象60例,均为本院2020年3月-2021年3月期间收治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采取将入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进行对比研究的方式展开研究,所分的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其中对照组均接受常规保守治疗,研究组实施介入治疗。结果:对比不同方案的治疗效果,可得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结论:介入疗法治疗探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效果显著。
【关键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效果?
前言: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多由动脉粥样硬化累及下肢动脉引起,属于全身动脉硬化性疾病在下肢的表现[1]。患病之后,患者大多会出现下肢麻木、冰凉、无力等症状,治疗不及时还极易导致多种严重后果。针对该病,常规治疗多为药物保守治疗,效果较为有限。近年来,介入治疗技术开始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该病的治疗中。本组研究观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介入治疗方式与临床效果,总结临床经验供相关研究参考。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观察对象60例,均为本院2020年3月-2021年3月期间收治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男37例,女23例,年龄62~75岁,平均年龄(66.35±1.25)岁,病程5~20个月,平均(12.75±1.03)个月。采取将入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进行对比研究的方式展开研究,所分的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其中对照组均接受常规保守治疗,研究组实施介入治疗。对比两组在病程和年龄等方面的组间差异,可得均P>0.05。
1.2治疗方法
研究组实施介入治疗,术前首先进行必要的准备工作,完善相关CT及MRI检查,给予患者术前2日口服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进行治疗。手术当天给予患者局部麻醉,麻醉起效后开展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依据患者的术前CT及MRI检查结果选择合适的穿刺点进行穿刺,置入导管鞘以及导管与导丝。对患者实施双侧髂动脉与腹主动脉造影,对具体的病变情况进行观察,明确具体的范围和程度。将导丝穿过动脉狭窄与闭塞段,针对具体的狭窄程度合理选用合适直径的球囊实施扩张处理。扩张完成后实施造影,对血管状态进行复查,确认通畅后退出导丝、导管,完成手术,术后给予患者一定的抗凝治疗[2]。对照组均接受常规保守治疗。
1.3观察指标
治疗结束判定并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具体效果分为显效和有效以及无效三种类型。其中,治疗后患者各项临床症状消失或显著改善,未出现并发症,血管狭窄程度明显下降为治疗显效。治疗后患者各项临床症状得到一定的改善,血管狭窄程度下降为治疗有效。治疗后患者各项临床症状 无改变甚至加重为无效[3]。
1.4统计学处理
将1.3中的统计数据整理后导入到统计学软件SPSS 20.00中进行处理,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均列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实施X2检验,描述方法为(例,%),数据存在明显差异的标准为P小于0.05。
2结果
对比不同方案的治疗效果,可得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见表1:
![](/userUpload/36(4258).png)
3讨论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血管的一种病变,在临床的发病率很高,尤其是在老年群体以及有吸烟习惯的人群中[4]。该病会导致多种症状的出现,随着疾病的不断发展,治疗不及时还极易引起多种严重并发症的出现,例如肢体坏死和感染乃至截肢,严重者危及生命。目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治疗中,常规治疗多为药物保守治疗,包括基于患者一定的抗血小板和扩血管药物治疗,必要时服用止痛药,以改善肢体缺血等症状,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但药物保守治疗效果有限,针对药物治疗无效的严重病例,则需及时实施必要的手术治疗。其中,介入治疗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式。介入治疗过程中,可以针对患者的具体病变情况,将导丝通过闭塞段病变进行球囊扩张,减轻病变血管的弹性回缩,打通病变血管并获得接近正常的血流管腔,进而实现良好的供血,促进患者下肢功能的有效恢复,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5]。经本组对比研究发现,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充分表明介入疗法治疗探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效果显著。 与常规药物保守治疗进行比较,介入手术治疗具有如下的临床优势,首先,手术创口小。术中可以通过影像设备对患者具体病变情况进行仔细观察引导,定位准确性高,操作更为精确,可以获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更好的促进患者术后下肢功能的恢复。其次,介入治疗患者只需局部麻醉即可手术操作性强,安全性较高。总体来看,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可以有效开通病变血管,且具有手术创伤小、风险低、术后恢复快等特点,因此可以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介入疗法治疗探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可以更好的改善患者症状,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吕涛涛,冯北锦,戴启鹏.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效果观察[J]. 中国乡村医药,2021,28(6):32-33.
[2] 张琼,陈士颖,张庆华. 血管介入治疗高龄患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时超声引导监测的临床价值[J].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2021,39(2):257-261.
[3] 卢庆威,王军,王刚,等. 基于数据库数据分析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腔内介入术治疗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J]. 山东医药,2020,60(30):80-83.
[4] 尹晶,吴清华,王鹏,等.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介入术后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18、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检测及意义[J]. 介入放射学杂志,2021,30(2):132-135.
[5] 张伟,张学军,石宝琪,等. 外周血管支架介入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足坏疽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血糖的影响[J]. 中华养生保健,2021,39(4):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