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学
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中蒙医院 内蒙赤峰 025250
【摘要】目的:分析外伤性多发性肋骨骨折伴脾破裂患者急诊诊断与治疗方案。方法:2016年-2021年间本院收治33例外伤性多发性肋骨骨折伴脾破裂患者为样本,依据脾脏损伤程度分组,Ⅰ-Ⅱ级别归入轻度组,共17例;Ⅲ-Ⅳ归入重度组,共16例。结果:两组入院时骨折位置、骨折数及并发症情况无统计差异,P>0.05;重度组术后并发症风险高于轻度组,术后住院时间与胸腔闭式引流时间长于轻度组,P<0.05。结论:外伤性多发性肋骨骨折患者脾脏破裂程度直接影响着预后,因此患者入院后需尽早开展全面检查,以提升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多发性肋骨骨折;脾脏破裂;急诊诊断与治疗
肋骨骨折是临床常见骨科疾病,诱因多为外力冲击,高发于中老年人群。发生肋骨骨折后,典型症状为胸部塌陷、畸形、呼吸受阻、剧烈疼痛等,若骨折损伤过重,可影响患者正常呼吸,阻滞血液回流,致呼吸功能紊乱,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健康[1]。此外,肋骨骨折后,极易并发脾脏、肺部损伤,因此需尽早送医治疗,以控制病情。本文以33例外伤性多发性肋骨骨折伴脾破裂患者探究急诊诊断与治疗方案,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2016年-2021,样本选取外伤性多发性肋骨骨折伴脾破裂患者33例,结合脾脏损伤程度分组。轻度组,10例男、7例女,年龄25-65岁,均值(47.28±1.39)岁;重度组,11例男、6例女,年龄26-65岁,均值(47.31±1.41)岁。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研究。对比33例样本资料,P>0.05。
1.2方法
急救方案: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评估休克风险,立即创建静脉通道,补充血容量,同时开放气道,进行术前常规检查。
手术方案:术前全麻,于腹直肌外缘处开切口,逐层打开腹腔,将血凝块与积血清除。轻度患者开展保脾手术,术前热敷压迫,准备大网膜片进行覆盖,若止血不佳,可采取U形缝合,对于脾上极、下极破裂者,开展规则性脾切除术,术后利用可吸收缝线缝合断面。重度患者开展脾脏全切术治疗,将脾胃韧带分离、结扎,随后将胰腺上缘处脾动脉结扎,并将脾结肠韧带离断,同时分离脾肾韧带与脾膈韧带,取出脾脏,清洁手术区域,止血,留置引流管,逐层缝合。
肋骨骨折处理: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对血气胸患者开展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观察胸腔病情,止血,清除血凝块,处理肺部损伤,充分暴露肋骨骨折端,复位骨折,随后固定,留置引流管,逐层缝合。
1.3统计学研究
本次样本数据计算由SPSS 21.0完成,%、x±s记录各项指标,X2、t检验。P<0.05,存在对比差异。
2 结果
2.1两组骨折部位、骨折数与并发症情况分析
重度组单侧骨折9例、双侧骨折7例,轻度组单侧骨折10例、双侧骨折7例,两组对比,X2值为0.7136,P>0.05;重度组骨折数(4.92±1.04)处,轻度组骨折数(4.98±1.06)处,两组对比,t值为0.0214,P>0.05;重度组入院时,4例伴气胸、9例伴血胸、4例伴创伤性湿肺,轻度组入院时,3例伴气胸、10例伴血胸、3例伴创伤性湿肺,两组对比,X2值为0.4128,P>0.05。
2.2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分析
重度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轻度组,P<0.05。如表1。
![](/userUpload/78(897).png)
3 讨论
急诊科内,外伤性多发性肋骨骨折发病率较高,且肋骨骨折常见脾脏损伤,脾脏破裂后常见腹腔内出血,此类患者病情危急,入院后需及时创建静脉通路,确定脾脏受损情况。结合临床实践分析,可通过X线诊断、CT诊断肋骨骨折,可通过B超诊断、CT诊断初步明确脾脏受损程度,辅助医师观察脾脏受损范围,确定是否存在合并伤,进而明确脾脏损伤分级[2]。目前临床对于轻度脾脏损伤患者,多采取保脾手术治疗,如缝合修补术及部分脾切除术等,适用于脾脏损伤低于Ⅲ级者且出血量少者,术后需观察腹膜刺激征与红细胞压积等指标。但本着生命第一原则,若患者存在保脾禁忌证,需切除脾脏治疗,目前临床存在开腹手术与腹腔镜手术两种类型。其中腹腔镜手术创伤小,适用于单纯脾脏破裂患者,但由于腹腔镜手术期间难以充分暴露出血点,因此手术视野有限,对于多脏器合并伤者,需采取开腹手术治疗。结合本文数据分析,重度组术后发症发生率高于轻度组;住院时间长于轻度组、腹腔闭式引流时间长于轻度组,P<0.05。提示脾损伤程度直接影响着肋骨骨折患者预后,因此入院急诊诊断与治疗极为重要。
综上所述,对于外伤性多发性肋骨骨折患者而言,脾脏破裂程度直接影响着患者预后,因此患者入院后需尽早开展全面检查,明确病情,以提升急诊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马天庆, 王浩然. 外伤性多发性肋骨骨折合并脾破裂的急诊救治探讨[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9, 6(21):78.
[2]徐旺. 外伤性多发性肋骨骨折合并脾破裂患者的急诊救治策略与治疗效果[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 2020, 020(003):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