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春霞
河津市人民医院 山西省河津市043300
摘 要:目的:探讨评估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中采用中药配合针灸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8年9月-2020年9月开展本研究,共择取40例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为研究样本,依据随机数字表模式将其均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对照组患者行对症西药治疗,研究组患者行中药配合针灸治疗,分析比对两组各项指标。结果:对比两组治疗后VAS评分、治疗总有效率,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采用中药配合针灸治疗疗效显著,可全面推广。
关键词:中药;针灸;类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临床发病率较高的全身慢性免疫疾病,主要发病人群为中老年人。类风湿性关节炎可导致患者身体多处关节组织产生慢性病变,临床表现为关节功能障碍、疼痛、肿胀等症状,且病情易反复,对日常工作及生活产生较大影响。临床治疗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多采用甲氨蝶呤等西药对症治疗,此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部分患者无法耐受[1]。中医理论中,类风湿性关节炎为痹症,发病机理为经脉滞留邪气,关节经络淤堵不通畅,治疗需化瘀通络,除湿散寒。中药与针灸均为中医特色疗法,本研究对我院患者各项临床资料进行评估研究,探讨中药配合针灸治疗的相关问题。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自2018年9月-2020年9月开展本研究,共择取40例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为研究样本,依据随机数字表模式将其均分为研究组、对照组,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为晨僵、关节肿胀等,经X线检查确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且未合并其他种类风湿,同意参与本研究。总结评估两组各项临床资料,研究组男女比值8:12,年龄区间45-71岁,平均(58.82±3.09)岁,病程区间4-13个月,平均(8.55±1.69)个月。对照组男女比值9:11,年龄区间43-72岁,平均(58.89±3.05)岁,病程区间4-11个月,平均(8.42±1.63)个月,基线资料未见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对症西药甲氨蝶呤治疗,间隔7d服用1次,单次剂量为10mg,共治疗2个月。
研究组患者行中药配合针灸治疗,医师依据患者病情确定中药组方及针灸治疗方案。(1)中药治疗:中药组方选取自拟通痹汤,组方为延胡索12g、土茯苓12g、秦艽9g、黄柏9g、金银花30g、怀牛膝12g、防风12g、伸筋草12g、独活15g、穿山甲9g、鸡血藤15g,上述药物组方每日服用1剂,水煎取汁300ml,早晚各服用150ml,共用药2个月。(2)针灸:针灸治疗主穴为关元、气海、百会,依据患者疼痛部位选取配穴。如患者踝关节疼痛,选取照海、太溪、太冲、商丘、申脉、昆仑、丘墟、解溪等穴位;如患者足背关节疼痛,选取解溪、冲阳、太冲、足临泣、足三里、阳陵泉等穴位;如患者趾关节疼痛,选取足临泣、太溪、太冲、解溪等穴位;如患者膝关节疼痛,选取内膝眼、鹤顶、梁丘、犊鼻等穴位;如患者掌关节或指间疼痛,选取后溪、合谷、八邪等穴位;如患者肘关节疼痛,选取手三里、尺泽、曲池等穴位;如患者腕关节疼痛,选取内关、外关、阳溪等穴位。直刺上述穴位,采用提插捻转手法行针,得气后留针30min,每日针灸治疗1次,共治疗2个月。
1.3评价标准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得分越高表明疼痛程度越严重。评估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标准即关节功能及理化指标正常,临床症消失。有效标准即关节功能及理化指标好转,临床症状减轻,其他情况为无效。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软件计算各类数据,计量资料为(x±s),检验方法为t,计数资料为(%),检验方法为χ2,如P<0.05,则组间有差异。
2、结果
2.1对比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
治疗前研究组VAS评分为3.85±1.14,对照组VAS评分为3.81±1.15,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VAS评分为1.27±0.64,对照组VAS评分为2.42±0.77,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2.2对比两组治疗总有效率
对比两组治疗总有效率,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
![](/userUpload/70(1111).png)
3、讨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为临床发病率较高的免疫性疾病,其主要发病原因与遗传、感染等相关,临床症状多为晨僵、小关节肿胀及疼痛等,随病情进展可导致关节畸形或功能缺失。早期及时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可有效控制病情进展,提升临床疗效[2]。
甲氨蝶呤为临床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常规药物,临床疗效确切,长期用药可导致诸多不良反应,患者耐受性偏低。中医理论中,类风湿性关节炎为痹症,发病机理为风寒湿邪入侵,经脉闭塞等,治疗需疏通淤堵的经络,清除体内风寒湿邪。自拟通痹汤中,土茯苓、黄柏、怀牛膝、延胡索均可止痛利湿,穿山甲、鸡血藤、怀牛膝可舒筋通络,活血化瘀,伸筋草、独活、防风、秦艽可疏通经络,祛风除湿。不同组方联合应用可通痹祛湿,缓解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关症状。针灸为中医特色治疗方案,通过对不同穴位的针刺能够调节机体免疫功能,调控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微循环,缓解关节疼痛。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针灸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减轻关节炎症反应,提高机体抗病能力,恢复病变组织生理功能。针灸治疗操作简便,无毒副作用,患者耐受性良好,联合应用针灸与中药治疗可实现外治与内服协同作用,调节内在生理机能,强化病变区域治疗效果,提高起效速度,延长疗效持续时间,其应用价值显著优于单一西药治疗[3]。
总结本研究,研究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及治疗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可认为中药联合针灸治疗效果优于单一西药治疗。
综上分析可知,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采用中药配合针灸治疗疗效显著,可全面推广。同时,本研究中就诊治疗患者样本量较少,缺乏同类型数据的比对性分析研究,研究持续进行时间较短,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采用中药联合针灸治疗的相关问题仍需持续分析。
参考文献:
[1]王序.外用清热利湿通络中药治疗湿热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效果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1,15(1):213-215.
[2]徐恒龙,张坤华.通痹汤联合西药及康复训练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探讨[J].中华养生保健,2021,39(1):167-169.
[3]翟春艳.雷火灸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20,20(3):193-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