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星星
淮安市肿瘤医院(淮安市淮安医院) 江苏省淮安市 223200
【摘要】目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以噻托溴铵联合沙美特罗氟替卡松治疗的有效性。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1年2月我院收治的86例COPD患者,随机分组为研究、对照组,对照组噻托溴铵治疗,研究组联合沙美特罗氟替卡松,对比不同用药方案临床有效性。结果:研究组CAT评分较对照组降低,ACT评分较对照组升高,6min步行距离(6MWD)较对照组增加,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OPD运用噻托溴铵联合沙美特罗氟替卡松方案治疗有效促进了患者病情康复,且用药安全性较高。
【关键词】沙美特罗氟替卡松;噻托溴铵;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指的是气道长期炎性反应所致气道内壁反复损伤、修复,直至发生结构的重塑,造成以气流受限为主症的呼吸道慢性病,疾病症状较重,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明显,且有进一步加重引发呼吸困难甚至肺心病风险,早期有效控制并干预对于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1-2]。以往临床多采用选择性抗胆碱能药物噻托溴铵进行治疗,在改善症状、促进肺功能恢复方面确有一定作用,但停药后容易反复,整体疗效仍有待提高。基于此,本次研究分析了噻托溴铵联合沙美特罗氟替卡松治疗的有效性,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9月-2021年2月我院收治的86例COPD患者,随机分组为研究、对照组,研究组男24例,女19例,年龄45-72岁,平均(57.47±2.56)岁,平均病程(5.27±1.39)年;对照组男25例,女18例,年龄44-73岁,平均(57.82±2.61)岁,平均病程(5.35±1.46)年,两组基线资料无统计差异性(P>0.05)。
1.2方法
纳入研究患者均予以健康宣教,包括戒烟、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必要时氧疗、预防肺部感染等,并给予吸痰、抗感染、解痉、止咳等对症支持治疗[3]。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噻托溴铵粉吸入剂治疗,每次1粒,每日1次。研究组联合沙美特罗氟替卡松气雾剂治疗,每次1吸,每日2次。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2周。
1.3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COPD评估测试CAT评分、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6min步行距离6MWD评分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其中CAT包括睡眠、精力、运动等维度的评价,总分40分,病情越轻,评分越少;ACT评分量表共包含5个条目,总分25分,哮喘控制越好,分数越高;6MWD评分则是计算患者平坦地面行走6min的距离,共测量2次,取最长距离;用药不良反应包括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x±s)表示,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CAT评分较对照组降低,ACT评分较对照组升高,6MWD较对照组增加,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研究组治疗期间有2例口咽部刺激感、1例头痛、2例口干,对照组有1例恶心、1例头晕、1例声音嘶哑,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均较为轻微,未出现皮疹、心动过速、震颤等严重不良反应,组间不良反应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userUpload/141(310).png)
3、讨论
COPD最主要的临床症状为气喘、咳痰等,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一般认为呼吸道感染、粉尘吸入、空气污染、长期吸烟等均会增加疾病发病风险,由于气管平滑肌长期受刺激收缩,导致患者出现肺功能下降、呼吸困难等症状。COPD患病后具有病情顽固、难以治愈的特点,反复发作可引发气道的重塑,导致病情不可逆,持续加重[4-5]。噻托溴铵能够通过抗胆碱作用抑制气管的收缩,减轻局部炎性反应及呼吸困难症状,尤其在改善夜间通气功能方面收效良好。但在实践运用中发现,仍有部分患者单独应用噻托溴铵治疗效果不明显。基于此,本次研究探讨了噻托溴铵联合沙美特罗氟替卡松联合治疗的效果,结果显示:研究组CAT评分较对照组降低,ACT评分较对照组升高,6min步行距离(6MWD)较对照组增加,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不良反应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联合用药具有协同增效作用,但并未增加不良反应,分析其原因:沙美特罗氟替卡松为复合制剂,其中沙美特罗能够松弛气道平滑肌,使得支气管有效扩张,同时结合氟替卡松,能够形成固醇类复合物,提高了抗炎的有效性,氟替卡松为糖皮质激素,在抑制炎性细胞活化方面具有较明显的效果,且机体对其敏感性强,应用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可迅速改善,对于帮助患者迅速缓解情况,促进肺功能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进一步与噻托溴铵联用提高了疗效,患者呼吸障碍得以有效纠正,病情恢复稳定状态,对于促进康复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综上所述,COPD运用噻托溴铵联合沙美特罗氟替卡松方案治疗在有效控制症状方面获益明显,且用药安全性较高。
参考文献:
[1]舒冬冬,王晓静,徐晓梅,等.肺呼吸康复治疗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临床肺科杂志,2021,26(5):705-708.
[2]宋永娜,郭林青,陈秋生,等.外周血细胞因子及T淋巴细胞水平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J].新乡医学院学报,2021,38(4):332-336.
[3]胡磊,张大卫,江浩洋,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系统性炎症水平与肺气肿程度和骨密度改变相关性研究[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21,44(3):213-217.
[4]梁子毅,黄丹,吴东,等.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浆趋化因子27水平变化及其意义[J].山东医药,2021,61(12):27-31.
[5]李瑞敏,丁艳艳,张永祥.噻托溴铵联合布地奈德治疗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叠综合征疗效观察[J].新乡医学院学报,2021,38(3):273-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