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艺元1 李帅1 张芸赫1 秦邓辉1 王胜2(通讯)
(1.华北理工大学 河北唐山 063000;2.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二医院 河北唐山 063000)
摘要:腰肌劳损又称为“腰背肌筋膜炎”或“功能性腰痛”,症状为腰背部肌肉的酸胀或疼痛。主要病因是腰部软组织的慢性劳损性损伤,使肌肉产生无菌性炎症,炎症刺激神经引发疼痛,围刺法是在传统扬刺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通过针刺阿是穴提高针刺刺激量,起到消除腰部软组织无菌性炎症的作用。
关键词:围刺法;腰肌劳损;医案
1、病例资料:
患者,男 36岁 2021年4月13日初诊,主诉:腰部酸痛不适疼痛半年加重一周。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部酸胀疼痛,劳累后加重,当时未予重视,此后症状时轻时重,一周前外出时不慎扭伤腰部,导致腰部疼痛加重,严重时影响日常生活和睡眠,故来我院就诊,现症见:腰部肌肉广泛性压痛,以L3/4、L4/5棘突旁为甚,饮食可,精神可,睡眠差,大小便正常,未诉其他特殊不适,舌质暗红、苔薄白,脉细涩。VAS评分7分,JOA评分17分 辅助检查:腰部X线未见明显异常。诊断:腰肌劳损 证型:瘀血型,治疗:以通络止痛,活血行瘀为治疗原则,穴位选取:阿是穴、双侧肾俞穴、双侧大肠俞穴、双侧委中穴,配穴为双侧膈俞穴。针刺方法为阿是穴使用围刺法,其余腧穴采用常规针刺法。针刺操作:采用0.30×40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先于阿是穴正中直刺一针然后在距离阿是穴上下左右四个方向约0.5寸、1寸的位置分别刺入一针,共刺九针,依次行针,使针感由近到远传递。其余腧穴采用常规针刺手法进针,进针后依次提插捻转得气,留针时间为30分钟,连续治疗10次。
2021年4月23日复诊,患者诉症状减轻,现症见:腰部肌肉广泛性轻压痛,以L3/4、L4/5棘突旁为甚,饮食可,精神可,睡眠可,大小便正常。未诉其他不适,舌质红、苔薄白,脉细涩。VAS评分5分,JOA评分20分 治疗:穴位选择同前,操作方法同前。连续治疗10次。
2021年5月3日患者两次疗程结束,自诉症状基本消除,查体:腰部肌肉轻压痛,VAS评分1分,JOA评分28分。根据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的评分为基准计算疗效指标为94% 达到了临床治愈的标准。嘱患者避免过度劳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讨论:
腰肌劳损又称为“腰背肌筋膜炎”或“功能性腰痛”,症状为腰背部肌肉的酸胀或疼痛。主要是长期职业劳损或感受外感风寒湿邪导致腰骶部肌肉、筋膜、韧带等软组织的慢性损伤,从而引起无菌性炎症,炎症刺激臀上皮神经从而引发疼痛[1-2]。
近些年来,腰肌劳损疾病逐年上升,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及工作效率影响较大。西医在治疗腰肌劳损方面是通过口服非甾体类药物起到消炎镇痛,缓解症状的作用,但它并不能从根本上上消除无菌性炎症,因此有效率较低,复发率较高,且长期服用非甾体类药物存在诸多不良反应,因此西医手段并不是治疗腰肌劳损的理想手段。
腰肌劳损在中医学中称为“腰痛”或“痹症”,中医认为腰痛的病因病机主要是感受外邪、肾精亏虚、瘀血阻滞这三个方面,中医学把腰肌劳损分为“寒湿、湿热、瘀血、肾虚”这四种证型[3],中医治疗腰肌劳损应以通络止痛为总体治疗原则,不仅要减轻症状,也应从根本上消除无菌性炎症,做到治病求本,治疗腰肌劳损应在正确辨证基础上,采用最适合的治疗方法,本病作为作为中医治疗的优势病种,在治疗方法上手段多样,近年来,在治疗方法上不断的创新无论是在口服汤剂、中药外敷或是针灸理疗方面都取得满意的疗效。
围刺法属于局部多针刺法之一,在《灵枢·官针篇》记载“凡刺有十二节,以应十二经。……四曰齐刺,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瘦气小深者也。五曰扬刺,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十一曰傍针刺,傍针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瘦久居者也”[4]。围刺法是在扬刺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通过进一步强化刺激量,增强了行气活血,散淤消肿的功效。尤其是在治疗气血瘀滞严重的瘀血型症状方面有明显优势。
本则医案患者病例特点为疼痛明显,痛有定处,舌质暗红,脉象细涩,结合西医辅助检查结果可以诊断为腰肌劳损的瘀血型,因此,在治疗方法上选用的以围刺阿是穴为主的针刺治疗方法,在穴位的选取上,首先选取了阿是穴,其中阿是穴的选择非常重要,阿是穴选取时,应在重要的腧穴、腰椎横突的间隙、棘突的两侧、肌肉的起止点、筋结等部位着重探查,在触到某一痛点时,可继续探查至肌肉的起止点处,找到炎症的根源。在围刺的方法上,采用九针围刺法,强化针刺的刺激量和针感的获得。大大提高了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的作用。另外,也选取了双侧肾俞、大肠俞、委中等基础穴位,选取委中穴取“腰背委中求”之意,选用双侧肾俞、大肠俞取补肾强腰之意,最后根据患者的证型特点选用了双侧的膈俞穴,取活血行瘀,通络止痛之意。患者通过两个疗程的治疗,症状基本消除,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Xiao J,Gao J,Wang H, et al. The Sem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ow Back Muscles During Aerobic Cycling[J]. Bio-medical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 2014, 24(6).
[2] 宋柏林,于天源. 推拿治疗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6: 90-92.
[3] 韩明向,田金洲. 现代中医临床辨病治疗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306.
[4] 梁小华. 局部多针刺法的临床运用及其规律研究[D].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