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蕾 李明 陈思羽
深圳市儿童医院 康复科 5180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小儿脑瘫康复治疗中使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的作用效果。方法:以2021年1月至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康复治疗的100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的康复治疗,观察组加入了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比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粗大运动功能以及运动发育指数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儿脑瘫康复治疗的过程中使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可明显改善其运动功能,对于其康复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小儿脑瘫;康复治疗;肌电生物反馈疗法
小儿脑瘫是临床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是指受孕开始至婴儿期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该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姿势异常以及运动障碍,其可严重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需要积极采取相应的康复措施。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是一种生物反馈疗法,本次重点研究分析给予脑瘫患儿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的作用价值。
1.资料及方法
1.1基础资料来源
研究对象为2021年1月~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需要进行康复治疗的脑瘫患儿。样本纳入标准:疾病诊断符合脑瘫患儿的相关标准;家属同意接受干预,定期进行干预。排除标准:合并全身性疾病患儿;临床资料不完整;间断治疗的患儿。
根据随机数据原则将其分为对照及观察组,对照组50例患儿中男女比为27/23,年龄1~3(1.5±0.2)岁,观察组50例患儿中男女比为26/24,年龄1~3.2(1.7±0.5)岁,分析两组患儿的基础资料,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康复治疗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性的康复治疗:指导患儿做适量的生活训练,并合理利用神经发育技术以及Rood技术,每次开展20min,1次/d,每周接受3~4次。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了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将仪器的电极按照要求放置在腹肌、股四头肌、胫骨肌等位置,将记录电极和参考电极之间的距离为20mm左右,将肌肉长轴维持平行状态。利用电极片贴进行固定,利用弹力绷带固定电线与皮肤。治疗开始时治疗时对患儿做示范性动作,使得患儿被动屈髋、屈踝以及伸膝,使得肌电信号达到最高电信息幅度。以10个主动收缩为1组,1组后休息1min,然后再进行下一组,如此反复开展。每次开展20min,1次/d,每周接受4~5次干预。
两组均接受12周的训练。
1.3观察项目[1]
干预前后使用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以及小儿运动发育指数(PDI)分析其运动情况,GMFM量表得分范围为0~198分,得分越高说明粗大运动功能越好;PDI量表得分范围0~100分析,得分越高说明发育情况越好。
1.4统计分析
相应的数据纳入统计学软件SPSS20.0中进行分析,数据分析后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粗大运动功能以及运动发育指数均优于对照组,结果见表1。
![](/userUpload/33(4935).png)
3.讨论
小儿脑瘫是一种比较严重并且发病率高的运动残疾类疾病,是从受孕至发育期出现缺陷以及非进行性的脑损伤所致,患儿发病后会出现姿势异常、智力低下等表现。对于该种情况一般没有比较有效的治疗方式,需要通过后续的康复训练来改善其情况。现阶段肌电生物反馈在脑瘫患儿康复治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其能够通过对患儿单个运动进行训练,起到增强患儿自我控制意识以及提升肌肉运动能力的效果。该种训练模式是借助于肌电生物反馈仪器,让一些比较微弱的本本体感觉转变成一种可视、听信号,为患儿运动方向以及调整模式提供参考。相关研究显示[2],利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脑瘫的患儿进行辅助性的治疗,利于踝关节等功能的恢复,恢复提升康复效果具有积极意义。
在本次的临床研究中,我们给予对照组患儿常规的康复训练,给予观察组的患儿常规训练结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以及运动发育指数均优于对照组,说明采取该种治疗模式后观察组的运动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利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可以提升关节的灵活性,改善腓肠肌肌张力等,对于后续的康复具有积极意义。
脑瘫患儿康复训练需要采取综合的治疗模式提升其治疗效果,在常规训练基础上加入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能够使得患儿的机体痉挛情况减少,帮助恢复偏瘫肢体神经功能,提升机体运动功能,促进患儿生活质量的提升,因此我们认为该种治疗模式值得推荐使用。
参考文献
[1]史明慧. 综合康复疗法在小儿脑瘫中的应用及对患儿智力、运动能力的影响[J]. 临床研究,2019,27(02):54-55.
[2]陈丽,戴燕琼,周慧玉,等.肌内效贴布联合肌电生物反馈对偏瘫型脑瘫患儿手功能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7,31(33):6465-6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