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廷
原平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 034100
【摘要】目的:主要分析了蛛网膜下腔阻滞应用于超高龄患者髋部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在本院接受髋部手术的超高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从中抽取76例,利用盲选法将其分成试验组和单一组,每组各38例。其中单一组中的患者接受硬膜外麻醉治疗,试验组中的患者采取蛛网膜下腔阻滞进行治疗,对所有患者的术后麻醉效果进行调查评估。结果:麻醉相关指标包含了镇痛持续时间、运动神经阻滞持续时间、感觉神经阻滞持续时间、麻醉起效时间以及麻醉药物用量,而相关麻醉指标改善情况更好的是试验组,相较之下,单一组的麻醉相关指标改善情况比较低;同时,两组的麻醉效果也存在差异,试验组比单一组要好,两组之间的数据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接受髋部手术的超高龄患者来说,应用蛛网膜下腔阻滞进行麻醉,可以充分缩短患者实施麻醉的时间,也很好地改善了患者的麻醉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阻滞;超高龄患者;髋部手术;麻醉效果
伴随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健康问题也逐渐变成了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加之老年人的身体各项机能逐渐下降,所导致骨折的发生概率也在逐渐地增加,如果发生骨折情况而没有及时采取相关治疗措施,便会导致较为严重后遗症的出现,给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一定影响。通常情况下,在老年骨折患者身体可耐受的情况下,临床上采用手术方法进行治疗,这样可以使患者的症状得到快速缓解,有效规避因为长期卧床而出现下肢静脉炎和压疮等并发症问题。在手术操作中,麻醉对于手术能否顺利实施起到极为关键的作用。与此同时,伴随人们观念的逐渐转变,患者对于手术舒适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蛛网膜下腔阻滞应用于超高龄患者髋部手术的麻醉效果,现将所有研究内容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时间定为2020年2月-2021年3月,研究对象定为该时间段内在本院接受髋部手术的超高龄患者(76例),通过盲选法分为试验组(38例)和单一组(38例);其中单一组中有男女患者比例15:23,其年龄均值为(78.42±14.64)岁,手术类型:13例全髋关节置换术,12例闭合复位内固定术,10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3例股骨近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试验组中有男女患者比例17:21,其年龄均值为(73.27±10.26)岁,手术类型:7例全髋关节置换术,14例闭合复位内固定术,9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8例股骨近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此次所有研究对象均可主动配合本次研究,之后对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数据之间无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可以进行比较评估。
1.2方法
单一组(硬膜外麻醉治疗):在手术前进行常规消毒,静脉滴注复方氯化钠,经鼻子进行吸氧;在手术过程中使用硬膜外麻醉治疗,穿刺的位置在L3-L4之间,检查针头是否进入,完成后将3-4cm的导管置入并完成固定,以此方便注射麻醉药物。
试验组(蛛网膜下腔阻滞进行治疗):进针的位置与单一组相同,穿刺的位置变更为蛛网膜下腔,穿刺完成后,一次性向蛛网膜下间隙灌注14mg 罗哌卡因(1%),输注完成,使用腰硬联合穿刺包留置硬膜外导管,以防腰麻时间不够。期间医护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的情况,如出现异常,应及时处理,保证麻醉安全。
1.3评价标准
两组的麻醉相关指标对比:医护人员应详细记录麻醉相关指标的数值,指标包括:镇痛持续时间、运动神经阻滞持续时间、感觉神经阻滞持续时间、麻醉起效时间以及麻醉药物用量等,并进行对比分析。麻醉效果评定标准,患者对麻醉情况不满意、躁动呻吟以及疼痛明显,并在药物的治疗下情况不乐观为差;患者对麻醉情况较满意,有轻微的牵引痛,血流动力学有轻微波动为较好;患者对麻醉情况满意,安静且没有疼痛感,血流动力学稳定为优。总有效率=(优+较好)/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30.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主要包括计量资料的计算和计数资料的计算,分别以(x±s)和(n,%)进行表示,并以t值和X2值检验,对结果意义进行判断,主要以P值为主,以P<0.05为准,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的麻醉相关指标对比
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相关指标,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所示。
3、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于医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龄并不是手术的禁忌,然而高龄自身便是一个预测麻醉手术风险的相关独立高危因素,患者年龄越大,麻醉与手术操作需要承担的风险也就越高。对于高龄患者而言,因为相关器官的功能储备能力与应激能力显著降低,加上伴发的各种不同疾病,患者往往对于麻醉和手术的耐受性相对偏差。所以,针对高龄患者实施麻醉处理,对麻醉师来讲是一个比较严峻的挑战。对高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不但应对患者的各种合并症加以控制,使患者保持一个良好的手术前生理状态,选取相应的对于患者循环、神经系统功能与呼吸功能等多方面影响相对偏小的麻醉方式也是极为关键的。
对于高龄患者下肢手术患者,采用椎管内麻醉具有诸多方面的优势,相较于全身麻醉,这种麻醉方法可以令患者在手术中保持清醒状态,降低了患者手术操作后中枢神经系统与肺部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更加有利于患者手术后机体的良好恢复。与此同时,相比较于全身麻醉,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也明显更低。所以,在没有相关禁忌症的状况下,麻醉师往往都会优先考虑实施椎管内麻醉。关于硬膜外麻醉,因为老年患者通常存在韧带钙化或是纤维化的情况,一些患者还伴有骨质增生和椎体肥大的问题,并且老年患者的硬膜外间隙伴随年龄的增长也会有所变窄,相应的容积变小,所以针对麻醉师麻醉穿刺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际操作中遭遇穿刺困难情况的概率也会更高,同时椎管解剖结构发生变化也极为可能导致麻醉区的模糊或是所获取的阻滞效果不是十分完全的情况。另外,高龄患者的听力有所减弱,反应变得迟钝,麻醉师在执行麻醉操作的过程中同患者之间的沟通往往也存在一定困难,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患者穿刺过程中脊神经出现损伤的发生率。相较于硬膜外麻醉而言,蛛网膜下腔阻滞操作更加简单,相应的麻醉损伤也通常较小。针对超高龄下肢手术患者采用蛛网膜下腔阻滞方法,患者在手术操作中所获取的麻醉效果好且具有稳定性,同时不容易导致血流动力学波动的问题,能够给超高龄患者手术过程的有序实施提供有力保障。郑宝生,吴爱井,谢劲勇等人也在研究中证实,通过蛛网膜下腔阻滞的麻醉方式,其对于高龄的患者的麻醉效果更稳定。本次研究中,通过麻醉后试验组的麻醉相关指标明显高于单一组;试验组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单一组,组间数据存在差异(P<0.05)。这与前一学者结论相同,但与之不同的是通过对麻醉指标的分析,说明了应用蛛网膜下腔阻滞进行治疗后均改善了麻醉的各项指标。
综上所述,对接受髋部手术的超高龄患者应用蛛网膜下腔阻滞进行治疗,可以很好地改善了患者的麻醉效果,同时也充分缩短患者实施麻醉的时间,为患者的预后得到了保障。
参考文献:
[1]何启艇,邱波,吴小松. 高龄患者髋部手术后死亡及精神异常临床分析[J].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20,14(05):646-647.
[2]曹丙涛. 硬膜外麻醉与腰硬联合麻醉在高龄患者髋部手术中的应用研究[J]. 系统医学,2020,5(12):21-23.
[3]郑宝生,吴爱井,谢劲勇. 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在超高龄高危老年患者髋部手术中的应用分析[J]. 中国社区医师,2019,35(25):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