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型肺癌CT和MRI的表现及诊断意义评价

发表时间:2021/9/1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20期   作者:魏喜凤
[导读] 探讨纵隔型肺癌CT和MRI的表现及诊断意义。
        魏喜凤
        (周口市第一人民医院   河南周口  466700)
        摘要:目的:探讨纵隔型肺癌CT和MRI的表现及诊断意义。方法:研究对象选取于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纵隔肺癌患者,从中筛选出40例符合研究要求的患者进行分析,所有的患者均接受病理学检查,并接受X线、CT、MRI检查,统计各个检查结果并分析不同诊断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所有的患者接受病理学检验后发现,中央型肿瘤和周围型肿瘤的患者分别有23例、17例。患者接受CT诊断后发现,肺部结节在肺部出现,且毛刺状和分叶状为边界特征,纵膈淋巴结肿大以及肺不张和阻塞性肺炎是患者的主要表现。患者接受MIR检查后除了有CT检查的特点外,还发现胸壁、胸椎和胸膜受到肿块入侵。与X线相比CT和MRI的灵敏度较高(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MRI和CT之间的灵敏度对比,发现无差异(P>0.05)。结论:无论是采用CT,还是采用MRI进行纵膈型肺癌的诊断,均具有良好的效果,在今后诊断中可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合理的选择诊断方法,以此促进诊断的准确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关键词:纵膈型肺癌;CT;MRI;表现;诊断意义
        引言:当前社会发展的速度突飞猛进,发展过程中使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导致肺癌的发生率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对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均有着严重的威胁。在肺癌中纵膈型肺癌属于特殊类型,肺部靠近纵膈面生长是瘤体发生的主要位置,该病的发生群体40岁以上的成年男性较多[1]。因为该病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临床诊断中容易出现误诊的情况。所以,临床中想要实现对症治疗,就必须使用合理的方法进行疾病类型的诊断。目前,临床中常采用影像检查的方法进行诊断,而影像学检查的方法较多,如果合理的选择诊断方法称为临床中重点研究的话题。基于此,本研究采用CT和MRI两种方法进行诊断,分析不同方法诊断后疾病的表现,明确诊断意义,作出如下汇报。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为了便于研究的开展选取我院收治的纵膈型肺癌患者进行分析,研究期限为2020年6月-2021年6月,其中最小年龄值和最大年龄值介于42岁至79岁之间,中位年龄为(59.67±2.31)岁,上述数据比较价值明显。
1.2方法
        使用X线、CT、MRI等方法分别进行患者的检查。
        X线:指导患者行仰卧位,选择X线设备进行胸部扫描检查,对第7颈椎棘突至肋隔部位的颈根部位置进行重点检查,对胸壁软组织和肋骨软组织进行检查。
        CT检查:选择64排螺旋CT进行患者的检查,指导患者行仰卧位,从患者的肺尖部扫描至肺底,采用平扫的方法,选择碘佛醇造影剂(100mgI/ml)进行高压注射,控制好注射速度和总量,分别为2.0ml/s、100ml,时间控制在1min。之后进行增强扫描。
        MRI检查:检查时选择GE1.5TMRI机完成,采用常规MRI扫描的方法进行检查,矢状位SE序列为T1W1、横断位T2W1、SE序列T2WI。
1.3 观察指标
        对不同检查方法的结果进行观察,总结不同检查下患者的表现,同时统计检查的准确性计算灵敏度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计数资料的表达和检验方法分别为:{均数±标准差(x±s)表示,t检验}、{百分比表示(%)、X2检验},以上数据均纳入计算机SPSS23.0系统中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表示方式为(P<0.05)。
2 结果
2.1病理学结果评价
        所有的患者接受病理检查后,中央型肿瘤23例,周围型肿瘤17例,其中包含磷癌、小细胞癌、腺癌,分别有18例、11例、11例。左肺上叶、左肺下叶、右肺上叶、右肺下叶的发病例数分别为:9例、3例、13例、15例。
2.2不同检查方法下患者的表现
        X线检查:患者接受X线检查发现,纵膈内增宽,且综隔与内缘紧贴和胸膜形成粘连现象是周围型肺癌的表现。不明确的肺叶和纵膈界限是中央型肺癌的表现。
        CT检查:肺部结节边界为毛刺状和分叶状,且在肺门附近出现,淋巴结肿大、肺部张和阻塞性肺炎是患者的具体表现。
        MRI检查:患者接受MRI检查后上述表现均有出现,且可清晰发现胸椎、胸壁、胸膜有肿块入侵。
2.2不同检查方法诊断的灵敏度
        CT诊断和MRI诊断的灵敏度均高于X线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 1 不同检查方法诊断的灵敏度(n/%)

3 讨论
        纵膈型肺癌是临床中特殊的肺癌类型,该病在诊断的过程中,不仅要对患者的体征进行详细的检查,并询问患者的病史,观察其症状,还要结合有效的检查技术进行分析。当前,影像学技术在诊断纵膈型肺癌时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常见的检查方法包括X线和CT、MRI。就X线而言在临床中的应用较为广泛,也是一种性价比较高的检查方法[2]。本研究对患者采用该方法检查时发现,纵膈部位有周围型肺癌纵膈内增宽的现象,且与内缘紧贴,无论是肺叶还是纵膈的界限均未明确。虽然具有一定的诊断效果的,但灵敏度较低。而采用CT和MRI对患者检查时,效果明显高于X线(P<0.05),说明两种检查方法有较高的灵敏度,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对纵隔型肺癌可采用CT检查和MRI检查,但为了提高诊断的价值,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检查方法。
参考文献:
[1]高海龙.纵隔型肺癌CT及MRI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效果分析[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21,36(04):179-181.
[2]牛焕东,栾德广,李丽.CT及MRI检查对纵隔型肺癌的诊断价值[J].当代医学,2020,26(28):51-5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