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早期盆底功能康复的护理研究

发表时间:2021/9/1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20期   作者:卢佳萍
[导读] 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康复的护理工作进行观
        卢佳萍
        金华市人民医院   321000
        【摘要】目的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康复的护理工作进行观察研究。方法随机选择2018年4月~2019年4月我院接收的100例产妇,依据所实施不同护理干预手段划分成两个组别,对照组50例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50例实施康复护理干预,就两个组别护理效果进行观察比较。结果研究组5级肌力产妇66.0%,对照组5级肌力产妇28.0%,两组之间差异明显(P<0.05);研究组性生活满意程度92.0%,对照组性生活满意程度52.0%,两组之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康复护理应该用于产妇产后早期盆底功能康复效果可观,具备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产后;早期;盆底功能;康复护理


        盆底功能障碍是临床产科常见的一种产后并发症,指的是机体盆底支持结构发生了损伤、缺陷而造成的功能障碍,临床多表现为压力性粪尿失禁、性功能障碍、子宫脱垂等。有研究表明,对产妇开展积极有效的康复锻炼和护理干预可以明显改善产妇的预后,提高手术的治疗效果,促进其早日恢复盆底功能。为了探讨产后早期盆底功能康复的护理疗效,笔者进行了对比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8年4月~2019年4月时间范围我院接收的100例产妇,依据所实施不同护理干预手段划分成两个组别。研究组50例,年龄22~37岁,平均年龄(27.8±5.6)岁;病程3~6个月,平均病程(5.1±1.2)个月。研究组50例,年龄21~38岁,平均年龄(28.3±5.5)岁;病程3~5个月,平均病程(4.8±1.1)个月。两组产妇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1.2.1对照组
        实施常规护理,具体内容:准确评估产妇的具体情况,讲解医院的相关知识和产后各项注意事项,尽量保持产妇的心态平和,消除不良的情绪干扰,可以正确面对后期恢复,保持病房的通风良好和环境的卫生,同时注意保持病房的温度和适度,随时记录产妇的身体恢复过程,遇到不适要及时给予处理等。
1.2.2观察组
        实施有针对性的康复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①心理干预。产妇在产后发生盆底功能障碍后,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阴影,出现焦虑、抑郁、着急、烦躁等不良情绪,会利于术后身体的康复治疗,此时护理人员要根据产妇的具体病症,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多与其进行沟通和交流,多给予其安慰和鼓励,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增强产妇术后治疗的信心和决心,消除其内心存在的各种不良心理因素,使其可以正视疾病和治疗,提高产妇的积极性、主动性、依从性。②健康教育。对产妇开展知识讲座,详细讲解机体的组成部分和相互间的关系,例如膀胱、盆底肌肉、生殖器、神经系统、排尿过程等,为其发放相关的文字图书材料,提高患者自护能力。③生活干预。护理人员要指导产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时排便排尿,咳嗽和喷嚏前要主动用力收缩机体的盆底肌肉,尽量保持呼吸道的畅通无阻,避免参加剧烈运动,适当食用价值较高的营养食物,多吃富含纤维的食物。④康复训练。指导患者开展有针对性的盆底功能康复训练,对于盆底肌肉的训练,要让产妇有意识,可以对盆底肌肉进行有效的自主性收缩,可强化机体的尿控能力,具体实施时要收缩尿道、肛门、会阴等部位5s,然后放松,重复做,持续20min,2次/d,疗程为8周。对于盆底生物反馈的训练,可使用多功能盆底生物反馈仪,给产妇配备专用的盆底肌肉探头和电极片,指导患者排空膀胱后取结石位,将探头置入产妇的阴道内,将3片电极分别置于两侧髂前上棘与下腹部,再结合电刺激与生物反馈机制实施康复训练,控制每次实施生物反馈的时间为30min,15次为1个疗程,每周实施2次。对于阴道锤体的训练,要把阴道锤体放入阴道内,然后指导产妇夹住,由轻到重,逐渐增加重量,并延长其在阴道内的保留时间,如果产妇可以保留10min以上,且咳嗽和跑步状态下仍可夹住,可适度增加阴道锤体重量,以增强机体阴道的收缩力,20min/次,1次/d,疗程为8周。在护理干预前和护理干预疗程结束后,分别行产后早期盆底功能检查、子宫脱垂分级、盆底肌力评定、尿垫实验。
1.3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
        产妇接受不同护理干预后,比较两组产妇盆底功能恢复情况及相关指标情况,将全面研究得到的数据通过电子计算机软件开展统计学处理。
1.4统计学处理
        采取SPSS13.00统计学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x2检验,以百分数(%)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产妇盆底功能恢复情况对比
        研究组5级肌力产妇66.0%,对照组5级肌力产妇28.0%,两组之间差异明显(P<0.05),见表1。
    
2.2两组产妇相关指标情况对比
        对照组出现产后压力性尿失禁12例,产后压力性粪失禁10例,性生活满意程度26例(52.0%);研究组未出现产后压力性尿失禁、产后压力性粪失禁情况,性生活满意程度46例(92.0%),两组之间差异明显(P<0.05)。
3讨论
        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女性产后的常见病症之一,临床表现多为压力性尿失禁与盆腔器官脱垂,严重威胁着产妇产后的身体健康,会大幅降低产妇产后的生活质量。产妇经分娩后会对肛提肌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失,使得相连的神经系统发生改变,随着时间的延续,机体内肌肉组织也会发生相应改变,造成盆底肌肉的功能大幅降低,使得产妇减弱或丧失了盆腔器官应有的位置,也会伴有控尿功能减弱的发生,时间越久,病症越严重,因而治疗的关键在于及早诊断和治疗,可改善产妇的预后。
        有研究表明,护理干预在产后早期盆底功能康复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首先心理干预可以帮助产妇树立治疗的信心和决心,使其正视疾病和治疗,消除内心不良的心理因素,提高治疗积极性、依从性、主动性,可以显著扩大治疗效果,其次通过补充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和免疫力,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实施生活干预帮助产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大幅减少各种不利因素的刺激,预防恶性事件的发生,对产妇进行健康教育可以增加其日常生活中的防范意识,提高自护能力,可降低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再次发生的几率。在康复训练中,给产妇实施有针对性的电刺激和生物反馈训练可以刺激产妇的盆底肌肉发生被动性收缩,以增强盆底肌肉的控尿能力,恢复肌肉功能。
        本次研究结果得出,研究组5级肌力产妇66.0%,对照组5级肌力产妇28.0%,两组之间差异明显(P<0.05);研究组性生活满意程度92.0%,对照组性生活满意程度52.0%,两组之间差异明显(P<0.05)。
        总而言之,康复护理干预应该用于产妇产后早期盆底功能康复效果可观,可有效改善产妇生活质量,具备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安芳.早期康复护理对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22)
:4055-4057.
[2]杜海岩.产后盆底功能康复中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临床应用分析[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19,6(24):154+156.
[3]蒋玉梅.产后早期盆底功能康复的护理研究[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12):86+90.
[4]江美琴.早期康复护理在产后盆底功能康复中的应用价值[J].基层医学论坛,2019,23(06):834-835.
[5]杨爱民.产后早期盆底功能康复的护理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04):14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