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雅洁
淮安市淮安医院 江苏淮安 223200
【摘要】目的:分析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护理中行健康教育护理模式的临床价值。方法:
本文病例筛选在我院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30例,通过随机数字表分组方式将所
有患者分成两组进行护理治疗研究,组别主要包括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中的人数有15例,对
照组手术期间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则添加健康教育干预措施,比较组间最终所获得的护理效
果。结果:护理后两组结果对比显示,观察组患者的焦虑情绪得到及时改善,患者对疾病和手
术相关知识掌握度以及依从性均明显提升,术后发生的并发症也较少,疼痛程度明显减轻,最
终患者的髋关节功能得到尽早恢复(P<0.05)。结论: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开展健康教
育护理模式,能够进一步提升临床护理管理质量,增强患者的认知度和配合度,从而提高患者髋
关节功能的恢复效果,帮助患者改善生活质量。
【关键词】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健康教育护理;效果分析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当前临床针对严重髋关节骨折或病变患者主要采取的治疗方法,但由于手术创伤性较大,术后患者需要较长时间恢复期,若此期间不能进行有效护理干预,极易发生多种并发症,而且由于多数患者缺乏对疾病和手术相关知识的认知度,从而也会增加患者的焦躁情绪和降低患者的依从性,最终会对患者康复效果造成影响[1]。为更好提升该病患者术后康复效果,本文作者在下文中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治疗期间加强了健康教育护理模式,并将最终护理效果在下文中进行了详细阐述。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随机筛选我科收治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30例,病例筛选时间段为2020年1月-2021年4月,将所纳入的患者分成观察与对照两组各15例,观察组患者中有9例男和6例女,年龄均值为(52.5±2.2)岁;对照组有8例男与7例女患者,平均年龄(52.0±2.1)岁。组间资料对比存在较小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配合;观察组添加健康教育护理,(1)术前认知教育:护理人员详细掌握患者的身体状况、心理状态以及存在的其他危险因素,制定针对性的护理计划。同时耐心对患者讲解疾病发生因素、手术安全性及效果,提升患者的认知度,缓解患者的焦躁情绪。(2)情绪安抚:及时了解掌握患者存在的不良心理状态,与家属共同配合给予更多的鼓励安慰,告知家属给予更多的理解支持以及心情关怀,使其能够为其营造温馨舒适的生活环境,缓解焦躁情绪;并通过耐心的语言交流缓解其心中存在的压力及顾虑,提高患者的配合度。(3)行为教育:及时纠正患者的不良生活饮食习惯,为患者建立合理饮食方案,饮食要采取少吃多餐、低盐、营养均衡以及多食用粗粮为主,忌食辛辣、油炸及刺激性食物,严格戒烟酒。同时为患者制定针对性的康复锻炼计划,早期对患者开展被动式锻炼,锻炼强度根据患者耐受度而定;根据患者的身体恢复情况逐渐增加至主动训练,并嘱咐家属做好监督指导工作。(4)术后护理:术后对患肢进行冰敷和制动多模式镇痛。及时掌握患者导管使用情况,做好各项导管的固定处理,避免发生导管堵塞、折压以及脱落现象,术后为患者调整舒适体位,并适当抬高患肢、按摩及活动,减少肿胀及疼痛程度;同时要做好切口卫生管理,定期更换辅料,确保无菌操作,减少感染发生[2]。
1.3观察标准
评分对比组间患者的焦虑情绪,评分方式运用汉密顿量表进行,总评分为100分,焦虑情绪改善越好评分越低。两组患者对疾病和手术相关知识掌握度、依从性运用调查问卷方式进行评定,单项指标总分值为10分,评分越高表示指标越好。将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详细记录对比。术后疼痛程度运用视觉模拟(VAS)量表进行评定,最高分值为10分,分值越高疼痛越重;两组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情况运用简式Fugl-Meyer量表进行评定,满分为100分,分值越高则证实指标改善越好。
1.4统计方法
本文使用的统计软件为SPSS20.0,两组计量数据资料运用(x±s)描述及t检验,计数资料运用n(%)/x2检验,当两者数据对比差异达到P<0.05则表示统计学意义存在。
2结果
两组患者护理前的各项指标结果对比差值显示(P>0.05);护理后两组结果对比显示,观察组患者焦虑情绪得到及时改善,患者对疾病和手术相关知识掌握度、依从性均已得到显著提高,术后疼痛程度较轻,发生的并发症较少,肢体功能得到良好恢复,组间指标差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如下表1、表2。
3讨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目前临床骨科常见的手术类型,该手术是临床针对严重髋关节疾病常用的治疗方法,通过为患者置换人工全髋关节,能够恢复髋关节功能及生活活动能力。但因手术的创伤性较大,术后会给患者的各项机能带来影响,从而增加患者的康复时间,所以需要配合较好的护理方案以及患者的积极配合,才能加快患者的康复效率,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3]。为此,此次研究中对其患者护理中添加了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并获得了较好的干预效果。此护理措施主要是通过加强术前对患者的风险评估和认知教育,从而能够为患者开展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并及时纠正患者对疾病和手术的错误认知,同时配合耐心的心理疏导,最终能够有效缓解患者过度焦虑恐慌情绪,不仅能够增强患者的依从性,并能减少患者的手术应激反应[4];通过加强行为干预、监护力度、疼痛管理、早期功能锻炼等一系列干预措施,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术后身体康复效率,降低术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最终能够使患者的髋关节功能得到良好恢复[5]。
综上所述,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治疗期间开展健康教育护理模式,可使临床护理质量显著提升,减轻术后疼痛程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患肢恢复效果及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小珍.健康教育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护理中应用的方法及预后效果[J].医学信息,2020,33(z1):388-389.
[2]曲颖.阶段性持续健康教育在人工髋关节置换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0,11(13):144-146.
[3]张志英.健康教育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护理中的作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04):19-20.
[4]吕艳.人工髋关节置换护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及意义探究[J].健康大视野,2019,000(015):158-159.
[5]何佳航,孙思敏,钟玲,等.健康教育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健康大视野,2019,000(009):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