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凤君
宜春市人民医院 康复科 江西宜春 336000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说话瓣膜在脑卒中后气管切开患者肺康复护理服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我院2018年1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脑卒中后气管切开患者6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各30例,均开展肺康复护理服务,研究组同时给予说话瓣膜干预,评估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研究组吞咽功能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呼吸肌肌力与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说话瓣膜应用于脑卒中后气管切开患者肺康复护理服务中能够促进患者吞咽功能、呼吸功能的改善,提升生活质量
【关键词】说话瓣膜;脑卒中;气管切开;肺康复;护理
脑卒中患者接受气管切开术后继发气道狭窄、感染、异常出血等并发症[1]的风险较高,因而需要在病情稳定的基础上予以早期肺康复干预,以改善患者临床结局。说话瓣膜是一种与气管套管处衔接的单向阀门,是国外应用较为广泛的医疗器械,我国临床相对少见。我院近期将这一医疗器械应用于脑卒中后气管切开患者中,本研究主要就具体应用情况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纳入我院2018年1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脑卒中后气管切开患者6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各30例,组间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开展肺康复护理服务,在试封管前需要完善康感染、吸痰、纤支镜肺泡灌洗等护理。采用冲吸式口护吸痰管开展口腔清洁护理,每日3~4次。加强营养支持,在肠外营养支持基础上尽早开展肠内营养干预,口鼻分泌物较多者给予少食多餐处理。患者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展言语训练、吞咽训练,辅以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仪干预提高训练效果。通过呼吸训练、运动训练、中频脉冲电治疗仪等进行呼吸康复训练,促进肺功能的改善。
1.2.2、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同时给予说话瓣膜干预,护理人员就患者整体情况进行评估,无异常后进行呼吸道分泌物的清理,向患者说明说话瓣膜佩戴方式,获得其配合。将气管套管放气,管口用无菌纱布遮盖,结合患者发生情况佩戴说话瓣膜,先试戴30min,期间进行患者主观反应、主要生命体征的监护,能够耐受者继续予以说话瓣膜佩戴,同时记录耐受时间,逐步延长佩戴时间。
1.3、观察指标
1.3.1、吞咽功能评估:于护理后采用洼田氏饮水试验进行吞咽功能评估,共1~5级,其中1级为优,2级为良。
1.3.2、呼吸肌肌力水平评定:于护理前后通过徒手肌力测试进行患者腹直肌、斜方肌等呼吸肌肌力水平的评定,共0~5分,评分越高肌力水平越高。
1.3.3、生活质量评定:于护理前后采用生活质量指数评分表(QOL)评定生活质量,该量表主要评定心理、躯体、情感、社会功能等维度,各维度均0~100分,以各维度均值作为终值。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吞咽功能比较:见表2。
注:与护理前相比,△P<0.05
3 讨论
脑卒中是目前最为高发的心血管意外事件,病情进展极为迅速,因而需要在确诊后开展积极有效的急救,针对继发急性呼吸功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需要立即予以气管切开术挽救患者生命,临床约有1~2%的脑卒中患者需要行气管切开术治疗,而重症病例气管切开率更高,可达15~35%[2-3]。本研究分析了脑卒中后气管切开患者中给予说话瓣膜干预的效果,说话瓣膜的佩戴有效弥补了气管切开后声带闭合功能减弱的情况,重新建立咳嗽反射,同时在呼吸过程中气流经声门示,重建声门下压力,改善发声功能。在吞咽过程中促进咽喉口的闭合,降低了漏吸误吸等风险。本研究显示,护理后研究组吞咽功能优良率高于对照组,表明说话瓣膜有利于促进吞咽功能的改善。同时研究组呼吸肌肌力与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呼吸肌肌力水平会直接影响机体呼吸功能,在脑卒中后气管切开患者中印气管切开呼吸肌功能减弱,会直接影响肺通气水平降低,而说话瓣膜佩戴能够促进咳嗽反射恢复,改善呼吸功能。
综上所述,在脑卒中后气管切开患者肺康复护理服务中开展说话瓣膜干预,在改善吞咽功能、呼吸肌肌力水平,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价值突出,值得开展。
参考文献
[1]邓宝梅,梁丽丝,赵嘉欣,等.卒中气管切开患者拔管的康复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卒中杂志,2020,15(7):728-733.
[2]华玉平,冯重睿,符碧洲,等.探讨主动呼吸循环技术对脑卒中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呼吸功能的疗效[J].中国康复,2018,33(2):136-137.
[3]YAKA E,MENGI T,KESKINOGLU P.Tracheostomy in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J].Turkish Journal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2019,25(3):145-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