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护理效果

发表时间:2021/9/2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20期   作者:潘思橙
[导读] 分析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护理效果
        潘思橙
        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北区   消化内分泌科  四川成都  610017
        【摘要】目的 分析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9年5月到2020年5月期间收治的96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研究,对患者采用保留灌肠进行治疗,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把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并对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在临床治疗效果和改善不良反应情况均比对照组好的多,两组存在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保留灌肠治疗以后给予综合护理干预,能够起到提高治疗效果和避免不良反应发生的积极作用,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护理效果
        溃疡性结肠炎是临床中常在中、青年人群发病的一种疾病,现阶段对其发病机制还不能进行明确,但是却具有发病率高、极易复发的特点。在临床中的主要症状为腹泻、腹痛,极少患者会侵及其他脏器,会严重的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目前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大多采用药物保留灌肠进行治疗,这种治疗方法效果更为显著,同时还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和稳定性[1]。本研究选取本院2019年5月到2020年5月期间收治的96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护理效果进行探究,取得显著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9年5月到2020年5月期间收治的96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研究,对患者采用保留灌肠进行治疗,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把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男25例,女23例,年龄在20-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65±11.28)岁。对照组男22例,女性26例,年龄在23-6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4.48±11.52)岁,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给予两组患者相同的药物保留灌肠治疗。
        两组患者均采取药物保留灌肠治疗。在生理盐水中融入柳氮磺胺吡啶6g,地塞米松5mg,甲硝唑0.3g,利多卡因100mg,云南白药两粒,把药物摇晃均匀以后进行加热,达到40℃左右。患者排便以后消毒其肛门,把灌肠管使用无菌石蜡油进行润滑并旋转放入肛门中,然后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将药物缓慢注入灌肠管。
1.2.1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结肠镜检查、病理检查等常规护理方法。
1.2.2观察组
        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具体措施为:(1)护理人员对患者加强心理护理,通过和患者的沟通交流对其心理状况进行及时的了解,并进行有效的疏通。对患者讲解治疗过程、方法、注意事项、相关不良反应症状等,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2)密切的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对患者的大便颜色、性质、临床症状等进行及时的观测,一旦出现发热、电解质紊乱等,要及时告知医生,并协助处理,如果腹痛,立即停止灌肠。(3)在对患者进行灌肠的时候要主动的对患者进行安抚、鼓励,引导患者进行深呼吸。控制灌肠液在38℃左右。根据患者的病情控制保留灌肠时间。(4)对患者的饮食进行指导,叮嘱患者食用食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不可食用辛辣食物。(5)对患者肛周进行清洁。(6)对患者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出院指导,对患者的生活习惯进行合理的引导。(7)鼓励患者进行适度活动。
1.3指标观察
        (1)对比两组治疗效果。使用治疗总有效率体现治疗效果。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2)对比两组发生不良反应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腹泻+腹痛)/总例数×100%[2]。
1.4统计学分析
        以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率表示计数资料,x2检验组间比较,存在明显差异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2.1对比两组治疗总有效率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8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在临床治疗中,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治疗的难度相对来说比较大,主要原因是不能明确致病因素。患者的发病一般比较急,早期临床症状最常见的是血性腹泻,并伴有腹痛、便血、里急后重、体重减轻、呕吐等,重症患者可能出现全身中毒的现象,极少患者引发周边器官慢性病变,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3]。
        大量临床实践表明在给予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治疗的时候有效的实施药物保留灌肠疗法,治疗效果十分显著。这种疗法利用灌肠把药物通往直肠给药,具有药物吸收更好、见效更快、患者治疗痛苦更小、不良反应更少的优点,同时还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和稳定性[4]。保留灌肠治疗使用利多卡因,地塞米松、甲硝唑等药物,利多卡的作用是止痛,地塞米松的作用是抗炎、抗过敏,甲硝唑的作用是应解决厌氧菌引起的系统或局部感染,联合使用这些药物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本研究结果表示,观察组给予患者综合护理,能够提高保留灌肠治疗的治疗效果,能够有效的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保留灌肠治疗以后给予综合护理干预,能够起到提高治疗效果和避免不良反应发生的积极作用,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大力的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允, 郭菲菲, 王培培. 蒙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护理[J].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20, 26(1):78-79.
[2]高水莲.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护理要点分析[J].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9, 19(11):1942-1943.
[3]鲍锡玲.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护理探讨[J]. 中医药研究前沿, 2020, 2(2):1-2.
[4]杨春玉, 刘瑞娜, 何玉婷. 康复新液加用地塞米松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护理与体会[J]. 黑龙江中医药, 2020, v.49;No.309(1):279-28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