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 宏
江安县康复医院 四川 江安 644220
【摘要】目的:分析预防及护理干预用于急性期精神障碍伴冲动行为患者中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00例2019年2月-2021年2月就诊急性期精神障碍患者为样本,随机分组,A组伴冲动行为,B组不伴冲动行为,均开展预防性护理。结果:A组精神障碍患者各项激惹因子评分均高于B组,P<0.05;A组经预防性护理干预后,冲动行为发生率均低于护理前,P<0.05。结论:精神障碍患者处于急性发作期时,预防患者冲动行为,并开展护理干预,可降低精神科意外事件风险。
【关键词】急性期精神障碍;冲动行为;预防护理
精神科收治患者中,急性期精神障碍患者常见冲动行为包括伤人、毁物、出走、自伤等,经常对自身、他人或所处环境造成不可预防性损伤。由于精神科收治患者均伴心理活动异常,且疾病诱因与特征均不同,因此临床为降低精神障碍患者意外事件,对急性期精神障碍患者开展预防性护理,以减少患者冲动行为。所谓预防性护理,是指医务人员了解精神障碍患者病情后,预防患者冲动行为,并对其开展护理干预。本文以100例急性期精神障碍样本探究预防与护理在急性期精神障碍患者中应用价值,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选取2019年2月-2021年2月本院急性期精神障碍患者100例,随机分组。A组,28例男性、22例女性,年龄16-65岁,均值(35.14±2.68)岁;B组,30例男性、20例女性,年龄17-66岁,均值(35.21±2.71)岁。选入100例精神障碍样本中,34例伴精神分裂症、27例伴双向情感障碍症、31例伴癫痫情感障碍症、8例伴躁狂症。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研究。对比100例急性期精神障碍样本资料,P>0.05。
1.2方法
预防性护理方案如下:(1)评估患者危险因素:精神障碍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需全面评估患者病情及相关危险因素,严格遵循护理流程、症状、病史及患者精神活动情况制定护理流程,同时评估患者出现冲动行为风险。此外,护理人员需监测患者异常行为,尽早发现冲动行为前兆,如情绪激动、紧握双手、语言粗暴、突然不语等,一旦发生异常行为,需加强护理干预[1]。(2)做好病室安全防护措施:由于精神障碍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精神异常,极易损伤自己或伤人、毁物,为降低患者发生意外风险,需加强关注患者居住环境,并对室内物品开展安全管理,规范患者作息时间,并控制家属探视时间,对于精神状态严重异常者,可安置在医护人员视线范围内休息,同时加强监护,以避免患者伤害他人或自身。(3)优化护理方案:由于精神障碍患者多伴有心理障碍,极度缺乏安全感,为规避患者出现严重过激行为,医护人员与患者接触时需注意语言技巧及肢体动作,利用温和语气与患者沟通,并告知治疗流程,以改善患者负性心境,维持友好护患关系。(4)心理干预:医护人员需对开导患者,帮助患者创建治疗信心,规避患者心理疾病加重。若患者病情稳定,可鼓励其参与工娱活动,并开展音乐治疗与行为矫正治疗,促使患者回归社会;若患者存在严重躁狂症状,需嘱咐家属关心、鼓励患者,并安排心理医生改善辅助患者改善心理状态[2]。(5)健康宣教:结合精神障碍患者不同心理状态开展针对性健康指导,利用简单语言讲解坚持用药必要性,并普及精神科疾病相关知识,提升患者认知,促使患者配合治疗。
1.3统计学研究
采取SPSS 21.0计算本文选入精神障碍患者各项资料,%、X±s对精神障碍患者各计数、计量指标进行计算,X2、t检验。P<0.05,存在对比意义。
2 结果
2.1两组精神障碍患者激惹因素评分分析
A组易生气、易怒、易激动牢骚、易烦躁等激惹因素评分均高于B组,P<0.05。如表1。
![](/userUpload/34(4544).png)
2.2精神障碍患者护理后冲动行为分析
A组精神障碍患者护理前均存在冲动行为,共计50例,经预防性护理干预后,21例患者仍存在护理行为,占比46.67%,两组对比,X2值为40.8451,P<0.05。
3 讨论
在多种不良诱因刺激下,精神障碍患者发生冲动行为风险较高,危害大,不利于精神科病室开展安全管理。因此,精神障碍患者入院后,医务人员需充分了解患者病情,分析冲动行为不良诱因,评估患者发生冲动行为风险,进而制定护理方案。同时需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提升安全管理意识及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尽早消除病室内潜在安全风险,此外,还需提升医护人员责任意识,明确护理操作规范,并结合精神科护理经验,查补管理制度,规避风险事件发生[3]。结合本文数据分析,A组各项激惹因素评分均高于B组,且经预见性护理干预后A组冲动行为发生率降低。提示激惹因子评分可预测精神障碍患者发生冲动行为风险,指导后续护理干预,进而减少冲动行为发生。
综上所述,预防精神障碍患者冲动行为,开展预防性护理干预,可降低冲动行为风险,减少精神科意外事件,具备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高丽娟, 黄飞兰, 吴小霞,等. 伴冲动行为的流浪救助精神病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及其人格特征分析[J]. 海南医学, 2020, v.31(03):47-49.
[2]陈丽萍. 探讨心理护理对改善双相障碍患者冲动行为的效果研究[J]. 中国医药指南, 2020, 018(002):244-245.
[3]赵卫华. 预防性护理对精神疾病患者发生暴力冲动行为控制效果的影响[J].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0, 039(005):942-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