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科
四川省大竹县疾控中心 635100
摘要:目的:以患有面部脂溢性皮炎疾病的病人为研究对象,在应用他克莫司软膏的基础上,实施红蓝光照射治疗,比较临床效果。结果:本次研究所选择的对象均患有面部脂溢性皮炎疾病,临床试验研究时间为1年,开始于2020年1月,结束于下一年同期,共78例,在分组时所选择的方法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他克莫司软膏)与联合组(他克莫司软膏+红蓝光照射),各39例,比较效果。结果:无论是在治疗有效率,还是在不良反应发生率,亦或者是在复发率方面,联合组的各项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患有面部脂溢性皮炎疾病的病人来说,在外服他克莫司软膏的基础上,实施红蓝光照射治疗,可改善病人的临床症状,控制不良反应发生,安全性较高,且治疗效果理想。因此,建议推广应用。
关键词:他克莫司软膏;红蓝光治疗;面部脂溢性皮炎
前言:脂溢性皮炎属于一种皮肤性,多发生于面部、头部、胸背部,以瘙痒、油腻性鳞屑、红斑等为临床表现。其中,超过80%的脂溢性皮炎病人的发病部位为面部,在影响病人面容美观的同时,还会降低病人的生活质量,给病人造成不小的精神心理压力。故此,本院以面部脂溢性皮炎病人为对象,对其应用他克莫司软膏联合红蓝光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所选择的对象均患有面部脂溢性皮炎疾病,临床试验研究时间为1年,开始于2020年1月,结束于下一年同期,共78例,在分组时所选择的方法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联合组,各39例。从性别上来看,女性人数更多,差值为4例,而41例是男性人数。从年龄上来看,年龄值相差29岁,52岁是最大年龄,平均年龄(37.25±6.21)岁,而所有病人的一般资料不具备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对于对照组而言,在治疗时主要应用他克莫司软膏,以外服为主,在面部均匀涂抹并确保其处于覆盖的状态,每日涂抹2次,1个月为治疗时间。
而对于联合组而言,在外服他克莫司软膏的基础上,增加红蓝光照射治疗。在照射时,要保证红蓝光的光源,与病人面部保持一定的距离,以20厘米为宜,并且要提前清洁面部,使用温水。等待病人的面部皮肤处于干燥状态后,为其佩戴防护镜,随后开展应用蓝光及红光进行照射,分别为420mm和635mm,时间为一刻钟,治疗时间与对照组等同。
1.3 效果判定指标
本次研究的效果判定指标主要包括三项,分别是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复发率。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所选择的处理软件为SPSS22.00,护士将病人的一般资料、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率等各项数据指标录入其中,借助软件对其进行处理分析,在检验计量资料方面,所运用的表示结果是t值,在计数资料方面,所运用的检验数值则是卡方X2,根据所得出的P值判断是否具备统计学意义。如果,P值<0.05,则视为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比较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治疗效果方面,对于联合组而言,无论是在显效和有效的人数总和指标上,还是在经过百分比换算后得到的有效率,与另外一组相比,即对照组,均处于相对较高的状态,这说明这一组的治疗效果更为理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不良反应及复发率比较
从表2中可以看出,对于联合组而言,无论是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指标上,还是在疾病复发率指标上,与另外一组相比,即对照组,均处于相对较低的状态,这说明这一组的治疗安全性更高且病情控制效果更为良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userUpload/31(4903).png)
3 讨论
面部脂溢性皮炎属于皮肤性的一种,具备病情时间长、易反复的双重特征。根据研究资料显示,此种疾病的出现,与病人自身免疫力低下、细菌感染等因素有关。临床上,关于面部脂溢性皮炎疾病的治疗,以外服他克莫司软膏为主。虽然可以使得病人体内的炎性因子水平降低,但是治疗时间较长,且复发率相对较高。而在此基础上,增加红蓝光照射治疗,则可控制炎性蔓延,消除红斑,帮助病人已受损的组织处于快速回复的状态。在本次研究中,无论是在治疗有效率,还是在不良反应发生率,亦或者是在复发率方面,联合组的各项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于患有面部脂溢性皮炎疾病的病人来说,在外服他克莫司软膏的基础上,实施红蓝光照射治疗,可改善病人的临床症状,控制不良反应发生,安全性较高,且治疗效果理想。因此,建议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范芙蓉.他克莫司软膏联合短程地塞米松软膏治疗面部脂溢性皮炎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1,14(17):142-143.
[2]王传龙.伊曲康唑联合他克莫司治疗头面部脂溢性皮炎患者的效果[J].中国民康医学,2021,33(09):49-51.
[3]李培锋.他克莫司软膏与透明质酸凝胶治疗面部脂溢性皮炎的疗效对比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20,15(08):14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