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莉
兴文县人民医院,四川宜宾,644400
2020年8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因溃疡性结肠炎复发第二次辞职,引起公众对溃疡性结肠炎这种病的关注。这究竟是一种什么病?可以治吗?真的可以治好吗?到底应该怎样预防?溃疡性结肠炎并不是恶性病变,但患者有转化为肠癌的概率,且该病很难彻底治愈,该病虽有缓解期,也叫做间歇期,在急性活动期之后有一段时间的休眠期。有一部分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通过中医中药的治疗后,缓解期在逐渐延长,但是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这个病是可以治愈的。引起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尚不明确,但可以确定的是它是常见炎性肠疾病的一种,病变范围具有局限性,多位于乙状结肠和直肠,但有时也可延伸到降结肠,甚至整个结肠。溃疡性结肠炎目前虽无法治愈,但却是可以人为控制的,检查出应该马上进入治疗阶段。该病的危害不可小觑,因此人们必须要对溃疡性结肠炎进行重视,本次我们便对溃疡性结肠炎的危害进行知识科普。
1.近期并发症
该病症临床类型分为初发型和慢性复发型。初发型指无既往病史而首次发作;慢性复发型则是指临床缓解期再次出现症状,为最常见类型。
首先患者的肠黏膜反复发炎,会出现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其中黏液脓血便是最常见的症状,其次患者一天要上几十次厕所,很有可能造成患者营养不良和贫血,严重的患者还会休克。其次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因人而异,并且症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一定的变化,症状也会表现多样。除了肠道问题,皮疹、肝脏损害、关节炎、关节肿胀、脱发、骨质疏松、眼部炎症等症状也极有可能出现。这样的症状多持续在 4~5周以上。
2.后期并发症
据相关报道,近十几年来中国乃至亚太地区,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人数一直呈增长状态,且沿海地区的发病率高于内陆地区。而且,患者患病大于20年发生结肠癌的风险比正常人高了10—16倍左右。
3.特点
(1)表现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
(2) 病程漫长,且常反复发作。
4.注意事项
(1)本病见于任何年龄,常发生于青壮年期。据研究数据调查,我国该病发病高峰年龄为20~50岁,且男女患病率差异并不明显。
(2)目前认为炎性肠病的发病是外源物质引起宿主反应、基因和免疫影响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目前可知,溃疡性结肠炎与自身免疫力等有关,饮食习惯的突然改变也可能会致病,基因因素可能也是一个因素,但心理因素在疾病恶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5.如何治疗?
相比较诊断,治疗可以说是“难多了”,因为即便通过药物进行治疗,但也无法保证复发情况。因此,其主要治疗原则为缓解发作时的症状,维持现状,防止症状复发。在大多数患者中,主要是通过口服药物来实现的。例如:轻度的患者主要使用氨基水杨酸(盐)类药物治疗,重度的患者则需用到免疫抑制剂与生物学抗体等。一般轻至中度发作可在家中治疗。重症则需要前往医院,根据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但如果药物治疗无效或疾病已经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医生则可能会选择外科手术治疗。
6.如何预防?
哪些人应该注意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
(1)之前得过感染性肠病或痢疾的人群。
(2)直系亲属里有得过溃疡性结肠炎或本身就得过一些免疫病,导致免疫能力低下的人群。
7.该病与精神因素的关系
人体内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都是有一定的关联的。神经系统受精神状态的一定影响,而这两者也会影响到人本身的免疫功能。在精神状态比较紧张或者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患者又相对疲劳,可能会加重自身的免疫紊乱,从而加重自身病情。
总而言之,我们每个人都有爱惜自己身体的责任,不要为了追求一时的感官快乐而忽略身体的“求救信号”,事后也对此不放在心上,这种想法是极为错误与无知的。不管是手术还是药物只是用于延缓一种手段,想要真正的根治病症就必须要了解到溃疡性结肠炎的相关知识,学会自我调控。除去诸多不可控的客观因素,许多疾病的产生、发展,皆与心理因素有关,要防止疾病的发生,必须注意心理健康。由此可见,想要让身体变得健康,想要让生活变得顺利,内心的平静就是关键。良好平稳且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不仅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也会让眼前的生活焕然一新。
8·溃疡性结肠炎的日常自我管理
通过上述了解,患者的日常自我管理至关重要。好的自我管理可以减少疾病复发,减轻痛苦。以下几点十分重要:
(1). 劳逸结合,不可太过劳累,避免熬夜,每晚应连续睡足6—8小时。
(2).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强身健体。注意添衣保暖,保持冷暖适中。
(3).少量多餐,建议吃柔软、易消化、富有营养、维生素含量高的食物。尽量或者不吃生冷、油腻、牛奶及奶制品、多纤维素的食物。需要注意食品卫生,避免肠道感染。
(4).戒烟戒酒。合理规范使用药物。
(5).保持心情舒畅,缓解精神压力,避免情绪波动。
除此之外,还要定期复查肠镜。所有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无论病情如何,都要做一次肠镜复查。特别是发病早、病情重、肠道病变广泛、有结肠癌家族史的患者,癌变风险高,要更早、更频繁地复查肠镜。即使没有溃疡性结肠炎,定期体检必不可少,一般推荐39岁后每年做粪便潜血试验,对有大肠癌高危因素者,如有肠道病史,或是有家族史等,每年结肠镜检查则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