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脉造影及支架置入术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干预分析

发表时间:2021/9/2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20期   作者:毕建萍,通讯作者:郑春玉
[导读] 分析冠脉造影及支架置入术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干预效果
        毕建萍,通讯作者:郑春玉
        昆明市呈贡区人民医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摘要] 目的 分析冠脉造影及支架置入术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0例冠脉造影及支架置入术患者,对其心理特点进行分析后按抽签法分两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针对患者心理特点进行针对性护理,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心理状态的变化。结果 干预后,研究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冠脉造影及支架置入术患者常伴不同程度的心理负担,针对其心理特点进行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其心理状态。
        [关键词] 冠脉造影;支架置入术;心理特点;护理干预

        冠脉造影及支架置入术是可疏通狭窄甚至闭塞冠脉管腔,从而改善患者心肌血流灌注状态的一种诊疗方式,具有创伤小、止血便捷等优点,可准确地诊断与治疗冠心病,降低其恶性并发症的发生率[1]。但临床发现围术期患者常会出现较为沉重的心理负担,不利于手术治疗及术后病情康复[2]。因此,积极分析冠脉造影及支架置入术患者的心理特点并给予有效护理干预是很有必要的。本研究选取了120例冠脉造影及支架置入术患者进行对照研究,在分析其心理特点后进行分组护理,观察干预效果的差异,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0例冠脉造影及支架置入术患者,对其心理特点进行分析后按抽签法分两组,各60例。对照组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42-79岁,平均年龄(57.83±10.17)岁。研究组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43-77岁,平均年龄(57.72±9.20)岁。两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
        1.2 心理特点分析 ①焦虑、抑郁:由于介入检查和治疗费用较高,且术后需长期服药治疗,经济负担较重,加之患者对手术缺乏信心、顾虑术后并发症等,会导致其产生焦虑、抑郁情绪。②恐惧:术前很多患者对自身疾病、冠脉造影及支架置入术等知识缺乏了解,再加之疾病带来的疼痛感、医院陌生环境等均会致使患者心理负担加重,继而产生恐惧情绪。
        1.3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吸氧、日常宣教及持续监测生命体征等。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针对患者心理特点进行针对性护理:(1)术前:①患者到院后,护理人员需耐心向其介绍住院环境、医护人员,尽可能消除其对医院环境的陌生感;②指导与鼓励患者积极提出与疾病相关的问题,护理人员给予积极解答,同时还需向其讲解手术方法、目的、优势及必要性等,另外护理人员还要列举一些治疗成功的案例,从而减轻患者的焦虑、恐惧感等,提高其手术信心;③对焦虑、恐惧情绪严重的患者,护理人员要及时通过一对一沟通的方式来给予其正面引导,达到减轻其不良情绪的目的。(2)术中:导管室护理人员要热情接待患者,术中积极与患者沟通,对其提出的疑问给予积极、热情解答,并通过分散患者注意力、语言鼓励等方式来促使其身心放松。(3)术后:①护理人员要理解患者表达的不适感,同时亲切、明确地回答患者提问;②在病情康复阶段,护理人员要积极向患者讲解相关健康知识,提高其主动康复的积极性;同时,对手术疗效给予肯定。
        1.4 观察指标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两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评分越高代表焦虑、抑郁越严重。
        1.5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23.0软件进行分析,SAS、SDS评分均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干预后,研究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注:与干预前比,*P<0.05
3 讨论
        冠脉造影及支架置入术是目前临床治疗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常用诊疗方式,获得了临床及患者的一致认可。但由于很多患者对冠脉造影、支架置入术缺乏认识,且对自身病情也未全面了解,再加上自身文化程度不高、与护理人员之间的沟通存在障碍等,易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及恐惧等不良情绪,影响其诊疗依从性,进而直接影响临床疗效[3]。因此,如何有效改善冠脉造影及支架置入术患者的心理状态成为临床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通过对120例冠脉造影及支架置入术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发现很多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及恐惧等情绪,不利于诊疗工作的开展。所以,将120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并针对研究组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行针对性护理,结果显示,干预后,研究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提示针对冠脉造影及支架置入术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行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其心理状态。究其原因在于术前向患者介绍住院环境、医护人员可有效减轻其对住院环境的陌生感,积极解答患者提问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手术等方面的认知,避免错误认知影响其心理状态,同时采用列举预后良好病例、正面引导等方法对其治疗信心提升有积极作用;术中热情接待患者,并通过分散患者注意力、语言鼓励等方式来促使其身心放松;术后通过理解、明确回答问题、健康知识讲解及肯定手术疗效等方式有助于提高患者心理安全感,避免不良情绪影响其术后康复[4]。
        综上所述,冠脉造影及支架置入术患者常伴不同程度的心理负担,针对其心理特点进行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其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王尊敏.冠状动脉造影和支架置入术患者的心理特点和护理干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6):241-242.
[2]蒋思宇,朱媛媛,竺春子,等.冠脉造影及支架置入术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干预[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24):143.
[3]杨才静.探究护理干预对经桡动脉行冠脉造影及支架置入术的效果[J].饮食保健,2019,6(41):174-175.
[4]周莲.护理干预对经桡动脉行冠脉造影及支架置入术的效果[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11):16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