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富荣
泰兴市第三人民医院(江苏省泰兴市,225400)
[摘要]目的 观察和比较超声引导下的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与传统异感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骨科拟行上肢手术治疗的40例患者,随机分为传统组(n=20)和超声组(n=20),其中实施传统异感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者为传统组,实施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者为超声组。观察和比较两组麻醉操作时间、神经阻滞起效时间、神经阻滞持续时间、术中麻醉效果及术后3h、6h、12h、24h患者疼痛程度。 结果 超声组麻醉实施操作时间较传统组长,神经阻滞起效时间较传统组快,在术中麻醉效果上超声组较传统组优良率更高,神经阻滞持续时间较传统组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3h、6h、12h疼痛评分中,传统组均高于超声组(P<0.05)。 结论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术中麻醉效果、麻醉持续时间及术后疼痛控制等方面均较传统异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佳。
[关键词] 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传统异感法;效果
臂丛麻醉是上肢手术实施麻醉的主要方式,该麻醉方法对患者的生理指标影响小,术后恢复快,麻醉药用量少[1]。传统异感臂丛麻醉对于麻醉医师的临床经验以及患者依从性要求较高[2],而近些年发展起来的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可以图像放大,准确进行定位,并发症更少,受到临床的认可和广泛应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本院收治的40例行臂丛麻醉手术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超声组和传统组,每组20 例。其中所有患者均为年轻男性,对照组:年龄23-40岁,平均(31.0±1.5)岁;体重62-75kg,平均为(71.3±4.5)kg。观察组:年龄23-39岁,平均(32.0±1.7)岁;体重65-80kg,平均为(70.5±4.4)kg。患者按照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术前分级均为I级,手术耐受性较好,术前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行手术治疗。所有患者术前签订麻醉同意书,入室后常规监测心电图、无创血压及脉搏氧饱和度等指标,同时在健侧上肢建立静脉通路。麻醉前30 min给予肌注10 mg地西泮和0.5 mg阿托品。患者仰卧位进行配合,嘱患者抬头,充分显示肌间沟位置,同时保持头部偏向手术对侧,以患者环状软骨后水平线与前中斜角肌交汇点的肌间沟为麻醉穿刺点,常规进行局部皮肤消毒,对患者实施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其中,超声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显示臂丛神经的解剖结构,精确找到位置,回抽无血后注入局麻药;传统组患者以20G普通静脉留置针进行穿刺,以盲探法,结合麻醉穿刺经验以及解剖标志进针穿刺在患者出现神经刺激异感后退出针芯,回抽无回血然后进行注入局麻药,对患者实施臂丛神经麻醉阻滞。麻醉所用局麻药为0.4 %的罗哌卡因 8 ml+1 %的利多卡因 10 ml+2 ml生理盐水(共20 ml)。
1.3观察指标 记录并比较两组麻醉操作平均用时、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及神经阻滞持续时间,就其麻醉效果(术中)、术后疼痛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分析。
记录患者麻药注射完成起至针刺感消失用时为神经阻滞起效时间,麻药注射完成起至感觉恢复或运动功能恢复用时为阻滞持续时间。对术中患者的麻醉效果进行判定,行麻醉操作后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没有出现任何疼痛感及不适感、患者临床配合度较高、手术效果较好,即判定患者麻醉效果优;经麻醉操作后再手术过程中患者出现轻微疼痛、个别疼痛感明显,存在不同程度临床治疗不适感,即判定患者麻醉效果良;经麻醉操作后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出现明显强烈疼痛感、疼痛难忍,不适感强烈、医护人员对其进行静脉加药或加用局部麻醉操作后方可手术治疗,即判定患者麻醉效果差。术后疼痛根据视觉模拟评分(VAS)法行评分。此外,对两组患者手术麻醉过程中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包括麻醉中发生血管损伤、血肿、神经损伤、局部麻醉中毒等情况与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 20.0处理研究数据,P<0.05认为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超声组麻醉实施操作时间较传统组长,神经阻滞起效时间较传统组快,在术中麻醉效果上超声组较传统组优良率更高,神经阻滞持续时间较传统组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3h、6h、12h疼痛评分中,传统组均高于超声组(P<0.05)。 两组患者在麻醉操作过程中均未出现血管损伤、血肿、神经损伤、局部麻醉中毒等情况与不良反应。
3讨论
臂丛神经解剖相对复杂,简单分为“五根、三干、六股、三束、五支”,从椎间孔发出后直到腋窝远端,而臂丛神经处于筋膜间隙并与血管伴行形成血管神经鞘。入路主要有神经根入路、肌间沟入路、锁骨下血管旁入路、喙突下入路和腋路。而肌间沟入路也称为颈路臂丛麻醉,因其临床解剖标志明显,易于定位,并发症相对较少而被广泛应用,其成功的关键点在于定位的准确,有些麻醉医师因其经验不足及患者解剖标志不明显而未能做到完全阻滞。
有文献报道三指法定位肌间沟,可用于烦躁、不易合作及解剖标志不清者,临床效果佳[3]。改进的三指法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不需要特殊的设备及器材,简单易于操作,且临床效果可靠,在基层医院有很好的推广价值。传统异感臂丛麻醉基本属于盲探操作,完全凭借麻醉医师的临床经验和解剖知识以及患者的配合,患者出现过度紧张、害怕等情绪时,将会影响其配合度,不能保证麻醉注射位置准确性,出现偏差,降低麻醉效果,最终对临床治疗效果造成不利影响。
超声引导下结合神经刺激仪行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明显增高,持续时间明显延长,起效迅速阻滞完全。但是超声引导需要超声设备,且必须对操作部位解剖熟识,对超声设备操作熟练,且一般需要助手辅助,在可视化下对臂丛神经及其周围组织清晰显像,同时对局麻药扩散包绕情况进行观察[3-4]。当然,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穿刺其安全性更高,并发症相对来说更少。
参考文献
[1]谢庆霞.肌间沟臂丛麻醉简单快速定位方法的临床应用[J].中国 医学文摘,2017,32(1): 47-49.
[2]张礼蔓,肖奕君,高云.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科学,2018,8(17):54-57.
[3]卜祥梅,王波,王耀岐.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观察 [J].山东医药,2015,55(3):103-104.
[4]陈云俊,夏艳,夏新,等.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患儿上肢手术[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4, 65(11): 1101-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