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鑫越1,张芸赫1,曹宁1,李伟华1,卫玉莹1
1.华北理工大学,河北 唐山 063000
【摘要】周围性面瘫由于病毒感染、受风寒、自主神经功能不稳、炎症等,引起局部营养面神经的血管发生痉挛,导致面神经及其周围组织发生缺血、水肿引发面神经发炎的疾病。本文主要是报告1例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针刺联合中药治疗的过程及结果。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针刺;中药
周围性面瘫,又称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或贝尔麻痹,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表现,常伴有流泪,鼻唇沟变浅,抬眉、闭眼、鼓腮吹口哨不能、漱口漏水等症状,是神经系统疾病中发病率较高的疾病。本病没有年龄、性别差异,常见于冬、夏两季。据流行病学统计,本病患病率为425.7/10万人[1]。周围性面瘫通常情况下是急性发作,面神经麻痹在数小时或3天内达到峰值,症状逐渐加重,一周左右症状停止发展,任何年龄均都受影响,男性多于女性。面瘫不仅影响个人形象,而且会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所以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对面瘫的康复至关重要。目前中西医治疗本病的方法有很多,西医多主张尽早在急性期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配合抗病毒和营养神经的药物。中医方面是使用中药结合针灸为主要手段,在临床已广泛使用。本文主要是报告1例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针刺联合中药治疗的过程及结果。
1病例资料
患者王某,女,26岁,予2021年2月1日就诊。主诉口角向左歪伴右侧眼睑闭合不全1天。患者1天前与朋友在室外打羽毛球出汗吹风受凉,第二天早上醒来刷牙漏水,出现口角向左歪斜,右侧眼睑闭合不全,右侧面部咀嚼无力、麻木,右侧耳后疼痛,遂来我科就诊。查体:口角向左歪,右侧眼睑闭合不全,右侧额纹、鼻唇沟纹消失,不能完成吹口哨、蹙眉、耸鼻、鼓气动作,右侧面部感觉减退,右耳后乳突压痛。舌淡,苔薄白,脉浮紧。中医诊断为风寒外袭证,治疗以祛风通络散寒为法针药结合。方法:1)对患者进行针刺治疗,取穴:患侧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下关、太阳,双侧合谷。操作方法:穴位处用75%乙醇溶液常规消毒后,取0.25mm×40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针刺,其中四白直刺或微向上斜刺10~15mm;太阳直刺或斜刺10~15mm;阳白、颧髎直刺10~15mm;下关直刺15~30mm,宜闭口取穴,留针时不可作张口动作,以免折针;颊车平刺15~30mm;地仓平刺15~25mm;以上均为面部穴位,宜快速进针,行平补平泻。合谷直刺30~40mm用泻法,针刺以得气为度。每日针刺1次,每次30分钟。2)对患者进行中医治疗,所用方剂组成:白芷10g,防风10g,路路通30g葛根30g,竹茹15g甘草16g,枳实10g,陈皮10g。每日一剂,早晚分服。患者治疗两周后眼睑逐渐可以闭合,刷牙漏水变少;35天后口角不歪,右侧眼睑闭合完全,额纹、鼻唇沟纹出现,可完成吹口哨、蹙眉、耸鼻等动作,完全康复,随访3个月无复发。
按语:该患者主要是由于风寒外袭引起的,故为其采取祛风通络散寒法进行针刺联合中药治疗。针刺面部腧穴可疏调局部经筋气血,活血通络;“面口合谷收”合谷为循经选穴,祛风通络。该患者中医辨证属风寒外袭证。在本研究所用的方剂中羌活、防风、白芷具有辛散风邪的功效;路路通祛风通络。
2体会
中医认为周围性面瘫病位在于头面部的手足六阳经经脉与经筋所循之处。承淡安认为,风邪入中络脉,血脉为之痹阻不通,热则筋弛,寒则筋急,因是歪斜之遂之症见矣[2]。王舒等认为,本病病位在经筋,面部手足三阳经筋,特别是阳明经筋散步结聚之处,经筋循行表浅,易感外邪。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外邪乘虚而入,经气失于正常,气血痹阻,经筋失养,筋肉弛缓不收而致[3]。于俊生认为,肝气郁结,化火动风,挟痰淤流窜于经络而致。周围性面瘫病因虽然说很复杂,但总的来说不外于寒、热、痰、淤、风、火、虚、实等因素导致气血在经络中运行受阻,筋脉失养所致[4],素体虚弱,正气不足加之外邪入侵,以风寒、风热为主,外邪入侵阻滞经络,致使筋脉失养,气血虚弱,经气运行不畅,筋肉弛纵而出现一侧肌肉纵缓不收的表现。中医临床多将面瘫分为风寒或风热侵袭、气血不足三型。多以风寒型最为常见。风寒型患者多因生活起居不慎,感受风邪,致使风寒之邪上犯头面而发为面瘫。见于发病初期,表现为突发一侧口眼歪斜,闭目不全,伴见恶寒重,发热轻,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中医治疗面瘫的疗效己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认可,针灸治法疗效确切、安全可靠、简便易行、毒副作用小,已经成为治疗本病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在中医理论中,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经气汇聚于皮肤表面的部位,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学者们发现腧穴既是气血凝聚的部位,也是外邪侵袭的部位[5]。因此通过针刺相应腧穴辅助以各种针刺手法刺激局部及所属经脉远端的气血,可以激发经络本身的功能,疏通阻滞的经气,鼓舞人体的正气,达到修复正气、抵御外邪的目的。从针刺补泻手法角度来看,对相应腧穴行“补”法和“泻”法,可以使未成大势之邪气在短时间的正邪交争中得以被正气歼灭,面部气血运行正常。中药可以通过多药合用可疏风散寒,益气活血,使正气得补,驱散邪气,使患者面部气血通畅,脉络得以养而面瘫可愈。
综上所述,中药配合针刺治疗对周围性面瘫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有效改善患者面部神经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朱旸,陈幸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进展[J].广西中医药,2017,40(01):1-3.
[2]承淡安.承淡安针灸选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第一版:46.
[3]王舒,王敏,张杰等.“筋经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麻痹50例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1,21(3):156.
[4]于俊生.痰淤相关学说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第一版:138.
[5]陈少宗,朱兵.腧穴作用规律与针刺调节规律研究的临床意义——兼论制定针灸治疗方案的理论依据[J].山东中医杂志,2018,37(10):791-794+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