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冬贵 王文广
陆军特种作战学院 广西桂林 541000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交通设施的不断完善,从低海拔到高海拔地区的人员流动呈逐年增长的趋势,而高原环境特点极易引发高原反应,其症状对个体身心健康造成较大的威胁。分析症状和影响因素,制定相应预防对策,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利用智能检测设备对环境和个体实时监测,可有效降低和预防高原反应的发生,减少高原反应对个体身心健康的影响。
关键词:高原反应;症状;影响因素;对策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发展完善,到青海、西藏等高海拔地区旅游、工作的人越来越多,并呈逐年增长的趋势,而身体健康受高原反应影响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更有甚者因高原反应而威胁到生命安全。在我国接近三分之一的国土属于高海拔地区,掌握高原反应的相关知识及预防措施,对于没有高原习服初进高原的人们尤为重要,可有效减少及预防高原反应的发生。
一、高原反应症状表现
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低压缺氧、低温干燥等环境对没有高原习服的个体,极易引起个体机能不适及生理改变,在其脱离低压缺氧环境后症状好转。
当人体组织缺氧时会出现低氧症状,轻微缺氧可使人神志模糊,但肌体可通过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的增加来调节;中度缺氧会出现呼吸困难、气喘、皮肤发绀、焦虑、头痛、恶心反胃等[1]。还可能伴有疲倦乏力、失眠或嗜睡、情绪紧张、头重脚轻、血压升高、手足麻木、耳鸣、高原肺水肿、脑水肿等症状。若高原反应症状持续三个月以上未痊愈,则会发展为慢性高原反应。
二、高原反应影响因素
(一)高原的海拔高度
海拔高度是影响高原反应的直接原因,同一地区海拔越高,气压就越低,空气含氧量就越少,气温也会降低。相同个体在海拔越高地区,高原反应的发病率越大。
(二)进入高原的方式
高原反应的发病率也会受进入高原方式的影响。不同的进入方式,其海拔上升的高度和速度不同,高原反应的发病率和症状轻重程度也不同;急速进入比循序渐进“阶梯式”进入高海拔地区的高原反应发病率要大很多且症状要重。如乘坐火车或汽车到达高海拔地区,要比乘坐飞机到达的高原反应发病率低,且症状要轻。
(三)进入高原的时间
选择不同的时间进入高海拔地区,高原反应的发病率及症状的轻重程度也不同。一般情况下,夏季比冬季更适宜进入高原,因为冬季气候寒冷气温较低,人体为了抵御严寒,通过肌体调节去适应外部环境,会增加对氧气的消耗,且寒冷的环境易引发呼吸道疾病,高原反应的发病率会大大提高。
(四)个体的原因
个体因素对高原反应的发病率有着重要的影响。个体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健康状况以及长期的居住地环境等均会对高原反应的发病率有影响。身体健康、心态积极、身体素质良好,居住地的气候与含氧量等自然环境与高原地区差别不大,这些因素均有利于降低或减少高原反应的发生。
三、预防对策
对高原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采取相应的预防对策,能有效的降低或预防高原反应的发生。主要分为进入前的准备阶段以及进入高原时和到高原后的阶段。
(一)进入高原前,可依据个体情况有针对性的做好几项工作
1.普及高原相关知识。对高原的自然环境、高原的特点、高原反应的症状及发病原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消除对高原环境及高原反应的恐惧心理。
2.进行有效的体检筛查。在准备阶段,可先进行体检筛查,主要检查血压、心脏、脑血管、胸肺部、血尿常规及呼吸道系统,筛查出对进入高原不利的因素,并及时进行治疗。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因素也是影响高原反应发病率的重要因素之一。自海拔4000米起,会导致人在情绪方面发生变化,容易产生焦躁、激惹、敌意情绪,及悲伤流泪、绝望心理明显[2]。进入前充分了解高原反应的症状、原因及防治措施,让其心里有数,不至于产生恐惧心理,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应对高原反应的发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懂得自我调节,队友间可进行心理干预和疏导,保持健康的心理和积极乐观的心态。
4.高原适应性锻炼。进行低氧锻炼,人为制造低氧环境,在低氧的环境下分阶段进行锻炼,使肌体逐渐提高对低氧环境的耐受能力。如戴口罩长距离跑步锻炼,或戴口罩进行快速跑冲刺锻炼等。进行增大耗氧的锻炼,提高肌体最大耗氧能力和有氧代谢效率,主要以有氧运动为主。在锻炼的时候,要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让肌体逐渐提高在低氧环境下的耐受力和最大耗氧能力。
5.使用药物防治。一般情况下,我们进入高原前可服用含有红景天、丹参、西洋参等成分的药物进行预防。根据不同的个体及自然环境情况,还可有针对性的携带一些药品进行预防和治疗高原反应。如乙酰唑胺类药物能够有效改善氧饱和度,减轻高原反正症状;硝苯地平类药物能够降低血压及肺动脉压,有效缓解高原反应症状;呋塞米类药物可治疗水肿性疾病,有效缓解高原肺水肿、脑水肿症状;还有一些常见的治疗头痛、呼吸道疾病、清热退烧、消炎止痛、腹痛腹泻、晕车、维生素类药物等。做好充分的预想预防,及时使用药物积极有效的防治高原反应疾病的发生。
(二)进入高原时和初到高原后的阶段也要做好相应的工作
1.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对艰苦的自然环境或发生的高原反应时刻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不要给自己过大压力,可通过心理暗示自我调节,队友相互鼓励、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
2.对症下药积极防治。遇有症状发生,及时利用药物进行防治,防止反应进一步加大;也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心理疏导等方式加以辅助治疗。
3.合理膳食加强营养。进入高原后戒烟、禁酒,多饮水多吃水果、蔬菜,以高糖类、高植物蛋白、低脂肪及富含维生素食物为主,避免过量的脂肪和动物蛋白的摄入。
4.发挥智能科技设备的作用。通过智能手环、智能手表、智能检测仪器等对进入高原个体的血压、血糖、心率、血氧饱和度等数值进行时时监测,还可利用智能检测仪器对周围环境的气温、气压、海拔及氧浓度进行实时监测。发现数值异常情况及时进行预警并做相应处置提示。
5.选择合适的进入时间和方式。有条件的话最好选择夏季进入高原,最好的方式是采用循序渐进“阶梯式”进入高原,初次进入高原应尽量避免选择乘坐飞机急进高原。
6.确保规律的生活和作息。初到高原后,不可剧烈运动,不可因兴奋而过于激动,保持一颗平静的心。适当的多休息,注意防寒保暖,避免呼吸道疾病的发生,确保规律的生活作息,避免疲劳和精神过度紧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从低海拔到高海拔地区的人口流动逐年增加,进入高海拔的个体,要充分了解高原环境、高原反应及影响因素,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依托当前的智能科技手段对个体血压、血糖、心率和血氧饱和度等进行监测,可有效的减少和预防高原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英国圣约翰救护机构,英国圣安德鲁斯急救协会,英国红十字会著;曾艺,朱玲玲译.急救手册[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20:92.
[2]黄学军,黄成锐,邹燕玲,腾晓雪.急进高原作战卫勤保障初探[J].西南国防医药,2009,19 (9):950-951.
作者简介:
张冬贵(1985-),男,汉族,广西荔浦人,助教。研究方向:医疗救护
王文广(1985-),男,汉族,湖南常德人,助教。研究方向:医疗救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