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海肖,李毅宏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药学部 广东省广州市,510080
[摘要]目的:分析2020年度某院门诊抗菌药物的处方点评情况。方法:本实验择取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某院内门诊部处方962张为研究样本。在此其中抗菌药物门诊不合理处方共计80张。点评不合理用药原因。结果:某院门诊不合理处方共计80张,占据总数的8.32%(80/962)。用药方案不当为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主要原因,和其他原因相对比,组间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020年度某院门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比较合理,但依旧有改善空间。通过开展合理用药方案,有助于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
[关键词]门诊;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头孢菌素类;氟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药物合理应用;
所谓抗菌药物,主要指的是能够有效消灭真菌、细菌或者放射菌的药品。当前,我国临床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滥用抗菌药物现象,这种情况的发生会导致菌株反应增强,细菌耐药性增加。由此可见,有必要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结合实际情况,本文全面分析2020年度某院抗菌药物处方点评情况,现作出如下汇报。
1.资料及方法
1.1基线资料
本实验择取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某院内门诊部处方962张为研究样本。在此其中抗菌药物门诊不合理处方共计80张。
1.2研究方法
实验通过回顾性分析的方式,对2020年度抗生素药品处方的总用药剂量、药品类型、限定日剂量、总应用天数、用药频率以及用药合理性加以分析,探究发生不合理处方的因素。同时总结这种药品的适用症以及常见不良反应,目的在于实现临床合理用药。不合理用药原因主要包含用药疗程不当、联合用药不科学、无指征用药、重复用药以及用药方案不当等等。
1.3统计学原理
本实验应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内计数资料实施x2检验分析,若P<0.05,代表有关数据存在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020年度内,某院门诊抗菌药物不合理处方共计80张,占据总数的8.32%(80/962)。用药方案不当为不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的主要原因,和其他原因相对比,组间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第2代以及第3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在临床中应用频次比较高。经口服用的药品均为第3代头孢。在此其中头孢曲松以及头孢克洛的价格偏高。头孢曲松通常被应用于呼吸科疾病治疗,其也为治疗各类呼吸道疾病的常见药品。所诊治疾病包含扁桃体炎、支气管炎等等。另外,使用头孢曲松治疗泌尿系统感染以及腹腔感染也能够取得一定效果。头孢克洛则通常被运用于治疗呼吸道或者泌尿道感染之中。相较于第1代药物而言,第2代头孢菌素类药物抗革兰阴性杆菌的效果明显更好。另外,这种药品也能够发挥出消炎杀菌的效用,而第3代头孢菌素类药物比前2代产品具有更加广泛的用途,其能够有效抑制革兰阳性菌以及革兰阴性菌。针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患者,应使用第1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医生有必要把握每种药品的特点[1]。
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之后,有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比如说应用过高剂量头孢菌素类药物有可能会产生药物毒性等等。这些不良反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详细为:
(1)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高。患者会表现为呕吐以及恶心的情况。某些患者同时存在腹泻症状。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和服用药物所引发的肠道内菌群失衡有关。
(2)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后,有可能出现变态反应。具体反应类型包含皮疹、荨麻疹、哮喘、过敏性休克等等变态反应。发生率比较低,因而医生在对患者应用此类药物之前,有必要了解其过敏史以及用药史情况。
(3)头孢菌素类药物有一定肝毒性。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主要由于大量应用药品之后所引发的血胆红素以及氨基转移酶上升有关。
(4)头孢菌素类药物有可能造成肾损害。倘若患者同时使用氨基糖苷类药品以及头孢菌素,有可能加大肾脏负担就此出现肾损害的不良情况。对于此,工作人员应当观察患者经口服用药物之后的反应情况。告知患者静滴头孢菌素类药物之后一定要留观半小时才能够出院。在对患者使用以上药物之前,还需要告知其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症状和注意要点。告知患者在用药后7小时内一定不要喝酒。倘若患者存在青霉素过敏史,相关工作人员一定要加以重视,以免患者发生过敏以及其他不良反应。
头孢菌素类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为过敏。常见类别包含皮疹、荨麻疹、药疹和嗜酸性白细胞增多等等。偶有患者出现过敏性休克情况,由于这种药物的母核与青霉素类存在差别,因此这种药物抗原性也存在一定差别[3]。
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主要为:
(1) 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这种情况的发生率为1.00%~5.00%。 一般为头晕、失眠以及头痛,情况严重者会出现惊厥情况。因此,精神分裂症病患和癫痫病患要禁用此类药物。(2)关节病变。喹诺酮类药物可能引发患者出现软骨损伤情况。(3) 皮肤和光毒性。在此其中以皮疹为常见。这种不良反应是可逆的[4]。光毒性的发生和用药剂量存在相关性。(4)消化道反应。具体包含呕吐、恶心、腹泻、胃部不适以及腹痛等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大约为3.00%~5.00%。(5)肝肾毒性。此类情况发生率为0.8%~4.30%。肝肾功能不良病患应当谨慎用药。(6)血液系统毒性。
大环内酯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包含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心脏毒性、变态反应以及血液系统不良反应[5]。
本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2020年度内某院门诊不合理处方共计80张,占据总数的8.32%。 其中用药方案不当为主要原因。本组深研究结果和国内文献所得出的结论相一致[2]。由此能够看出,2020年度某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比较合理,但依旧有改善空间。通过开展合理用药方案,有助于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徐丽清,黄文璐.剖析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合理用药情况[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0,14(24):243-244.
[2]丁洁.抗菌药物的药理药性及合理用药的临床意义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20,15(35):182-183.
[3]晁凤巧.门诊抗菌药物处方不合理应用的分析与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2021,13(09):48-49.
[4]沈连丽,梅群锋,程海良.新医改政策对我院医疗费用与合理用药的影响[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1,29(09):110-111.
[5]吴彩霞,黄晓阳,黄定栋.2019年门诊专科处方点评及合理用药分析[J].海峡药学,2021,33(04):193-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