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后患者心脏康复疗效的对比研究

发表时间:2021/9/2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21期   作者:王利青
[导读]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后患者心脏康复疗效的对比分析
        王利青
        国药一机医院        内蒙古包头市        014030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后患者心脏康复疗效的对比分析。方法 选取了2017年-2018年收治的患者40例,分为2组作为此次研究对象。结果 经过此次康复训练后显示 实验组患者的心功能分级与心脏彩超正常值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在自理能力评分中,实验组患者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符合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优化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使患者尽早恢复。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心脏康复;疗效对比
        急性心肌梗死是中老年人比较常见的疾病,多数发生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基础上,是心肌血流供给的持久性中断所导致的心肌坏死。主要的诱发因素有过渡疲劳、情绪激动或饱餐后等。常常出现心前区持续疼痛30分钟以上,伴有胸闷、憋气、大汗或血压降低、心率过快、过缓等情况[1]。在治疗时临床多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的治疗方式,这种治疗方式具有创伤小、疗效好的特点,在治疗后患者心脏康复的效果较好,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叙述了2016年-2018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40例,探讨患者在介入术后心脏康复的效果进行分析,现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选取了2017年8月-2018年8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40例,按照随机的方式分为实验组患者20例,其中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9例,年龄在41-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6.12±4.08);对照组患者20例,其中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7例,年龄在39-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8.42±5.16)岁。经诊断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在40例患者中有下壁梗死为16例,24例患者为前间壁梗死。心功能分级:II级有26例患者,III级有14例患者。2组患者在病情以及年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 对照组        对于此组患者采用的传统的心脏康复训练的方法,通常训练初始是从床上开始锻炼,在患者手术后3天可下床行走,4-6天逐步在室内步行,在行走的过程中,护士要及时的记录患者行走前后的脉搏,根据身体情况适当的运动。逐步的进行强化步行训练,根据患者的情况而定,逐渐的增加步行的时间,也可以适当的做体操和吸氧运动。
1.2.2 实验组 实验组患者在手术后则在对照组康复的基础上进行优化的康复训练,在进行心脏康复训练之前要积极的与患者交流,解除患者心中的不安,耐心细致的开导患者,鼓励患者积极治疗,要有战胜疾病的信心。

帮助患者定期的按摩,这样可以松弛僵硬的肌肉,使患者放松,保持心情愉悦的接受康复训练。在患者活动时,动作要慢慢进行、不宜过大,从下肢远端开始活动。呼吸运动,为预防肺内感染和肺不张,要进行适当的呼吸运动和咯痰训练。深呼吸、吹气球,呼吸训练器等。在步行训练时,从坐位开始、站位、逐步的扶床移动、独立移步到室内走动,患者根据自身的情况运动幅度和运动量可逐步的增加,还可以进行上下楼训练[2]。
1.3 观察指标
        经过此次康复训练后,观察2组患者自理能力情况、心功能的分级以及并发症情况。根据患者自理能力进行评分,得分越高则表示患者恢复的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
        对此次数据研究选用SPSS19.0的数据软件进行分析处理,组间计数采用X2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以P<0.05为差异表示2组之间的对比结果。
2、结果
        经过此次观察研究,实验组患者心脏彩超正常值,在20例患者中4例<50%,16例患者≥50% ,对照组患者有9例<50%,有11例患者≥50%;心功能分级指标:实验组患者Ⅰ级的有18例,Ⅱ级的有2例,对照组患者Ⅰ级的有11例, Ⅱ级的有9例,其对比结果显著,实验组患者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患者自理能力评分实验组患者为( 63.18±2.7)分高于对照组患者的(50.36±3.8)分,P<0.05,符合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心脏对于人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器官,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就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导致的心肌坏死,这种病会让患者出现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还会引起心律失常、休克,严重会导致患者死亡。在治疗时,常常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方法,通过对冠状动脉壁上粥样斑块的机械挤压及牵张作用,使狭窄血管腔扩张,减少血管狭窄的程度,增加冠状血流量,改善局部心肌血液供应[3]。患者在术后要进行心脏康复训练,恢复心肌功能,医务人员应通过对 患者心里进行辅导,缓解其内心的压力。逐渐通过运动疗法,改善患者器官的功能。从被动训练到主动训练,逐步完成康复训练,其症状会明显得到改善。
        综上所述,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在手术后进行优化的心脏康复训练,可有效的改善患者心功能指标,使患者可以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具有临床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李绪洪.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后患者心脏康复疗效的对比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8,16(04):8-9.
[2]卓茹.不同心脏康复程序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术后心脏康复的疗效对比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04):434-436.
[3]欧传杰.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后患者心脏康复疗效的对比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2(13):140-14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