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音宝力高
克什克腾旗人民医院,内蒙古赤峰市025350
【摘要】目的:分析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采取经鼻内镜手术治疗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0年6月本院38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为样本,随机分组,A组经鼻内镜手术,B组常规治疗。结果:A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与术中出血量等指标均优于B组,P<0.05;A组黏膜上皮化、囊泡、黏膜水肿及鼻塞流涕改善时间均短于B组,P<0.05。结论: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采取经鼻内镜术治疗,可缩短症状消失时间,减少术中出血,有利于患者康复。
【关键词】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经鼻内镜手术;疗效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是临床常见耳鼻喉科疾病,典型症状为鼻塞、流脓性鼻涕、头痛、嗅觉障碍等,部分患者可能并发鼻息肉。一般而言,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病程较长,常反复不愈,难以根治,严重影响着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近年来,鼻内镜手术逐渐用于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治疗中,可为主治医师提供广阔操作视野,提升手术疗效[1]。本文以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样本38例探究经鼻内镜手术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2018年6月-2020年6月,38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为样本,随机分组。A组,11例男、8例女,年龄30-61岁,均值(43.68±1.14)岁,病程1-18年,均值(3.64±0.75)年;B组,12例男、7例女,年龄31-62岁,均值(43.71±1.17)岁。选入标准:患者伴有流脓涕、鼻塞、嗅觉减退、头痛等症状;鼻内镜下可见鼻腔存在荔枝肉样组织、水肿、脓性分泌物等。排除标准:伴严重肝肾疾病、心脑疾病、恶性肿瘤类疾病。伦理委员会批准研究。对比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样本资料,P>0.05。
1.2治疗方法
A组经鼻内镜手术治疗:给予气管插管静脉麻醉,利用1%浓度肾上限速刺激鼻腔黏膜收缩,清洁鼻息肉,将钩突、筛泡切除,开放上颌窦,开展影像学检查及术中探查,确定是否开放筛窦、额窦、蝶窦。对于伴下鼻甲肥大者,切除鼻甲;对于伴息肉样病变者或伴中鼻甲肥大者,切除鼻甲前外源与下缘局部,维持鼻窦正常结构与鼻腔结构,保障患者可正常通气,清除病灶后,术后利用可吸收明胶海绵或膨胀海绵填充。术后基础处理同B组。
B组常规手术治疗:手术操作包括清除息肉,开放上颌窦、筛窦等,术前局麻,取半坐卧位,开展鼻腔手术,注意上颌窦手术时转为仰卧位。术后给予布地奈德与克拉霉素治疗,利用鼻腔冲洗器冲洗鼻腔。
1.3统计学研究
.png)
耳鼻喉科疾病中,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发病风险较高,常规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极易延误病情。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典型症状为流涕、鼻塞、头痛、嗅觉迟钝等,严重影响着患者生活质量[2]。相关学者认为,鼻窦炎鼻息肉发病、进展过程与患者鼻腔、鼻腔外侧壁解剖结构密切相关,若患者窦口鼻道阻塞,可致窦口通气不畅,增加鼻腔、鼻黏膜厚度,甚至诱发水肿、血管增生等病症,引发淋巴细胞浸润,病情严重者,可引发浆细胞纤毛脱落,诱发鳞状上皮化生,并发息肉样病变。常规鼻腔、鼻窦术治疗,创伤较大,可损伤鼻腔、鼻窦结构,引发细微病变,降低手术成功率,且术后并发症风险较高,可影响鼻腔病变处理[3]。随着我国鼻内镜技术不断进展,鼻内镜手术逐渐用于鼻窦炎鼻息肉治疗中,相较于常规手术,鼻内镜微创手术治疗可保留中鼻甲与鼻腔内黏膜,彻底清除息肉等病变组织,进而促进鼻腔生理功能康复,且术后复发风险低,可降低手术操作损伤鼻窦黏膜及周围组织风险,安全高效[4]。结合本文数据分析,A组术中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均短于B组,术中出血少于B组;黏膜上皮化、囊泡、黏膜水肿及鼻塞流涕改善时间均短于B组,P<0.05,提示鼻内镜手术可提升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采取鼻内镜手术治疗,安全性高,可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操作时间及住院时间,同时可缩短各症状消退时间,具备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夏冰, 赵军, 蒋杰. 经鼻内镜手术在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探讨[J]. 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 2019, v.6(33):187-187.
[2]叶宇柱, 梁吉艳, 廖生波. 经鼻内镜手术在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分析[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20, 007(005):70,80.
[3]谢永红. 经鼻内镜手术治疗老年和中青年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效果对比[J]. 中国医药科学, 2019, 9(05):247-250.
[4]钟锦婵, 章旺东, 宋达潜. 经鼻内镜手术结合药物治疗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的疗效[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0, v.30;No.260(07):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