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儿在父母陪护下行麻醉诱导的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21/9/2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21期   作者:李波
[导读] 目的:观察父母陪护下患儿行麻醉诱导的临床效果
        李波
        成都市双流区第一人民医院 四川省成都市 610200
        【摘要】目的:观察父母陪护下患儿行麻醉诱导的临床效果。方法:在2019年4月-2020年5月期间选取55例行麻醉诱导患儿,经随机数字表方式,区分组别:对照组,27例,父母未陪护;观察组,28例,父母陪护。将麻醉诱导效果用作比较指标。结果:观察组的麻醉诱导效果优于对照组,可见组间差异(P﹤0.05)。结论:患儿在父母陪护下进行麻醉诱导,能够增强效果。
        【关键词】父母陪护;麻醉诱导;痛性操作;安全感
        麻醉诱导指吸入或静脉麻醉过程中患者自清醒状态转为可行手术操作的麻醉状态的过程[1]。此类操作在临床并不鲜见,其实施情况直接关乎手术整体效果。患儿年龄较小,在麻醉诱导过程中,难免存在恐惧、哭闹等情绪,导致麻醉过程受阻。父母陪护能够使患儿得到安抚,保持情绪稳定,从而促进麻醉诱导顺利进行,故而,该操作方式逐渐被临床接纳、应用[2]。借助已知病例对患儿在父母陪护下行麻醉诱导的相关情况进行简要论述。见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该实验自2019-4开始,至2020-5结束,于此时间段内共计55例行麻醉诱导患儿。分组方式:随机数字表法。划分对照、观察两组。前者27例,后者28例。对照组男15例,女12例;年龄最小2岁,年龄最大11岁,平均(6.52±1.24)岁。观察组性别数量相同;年龄区间3-10,岁,均值(6.51±1.33)岁。非同组数据未见差别(P﹥0.05),可比。(1)纳入标准:①年龄14周岁及以下;②择期开展手术;③患儿家属均系自愿,并签署知情协议。(2)排除标准:①患儿意识模糊;②智力障碍。
        1.2方法
        对照组父母未陪护。观察组采取父母陪护方式,如下:①确定麻醉方案:依据患儿的年龄、病情,将手术室麻醉方案确定下来,严格按照方案执行麻醉操作,手术室护士从旁协助。②麻醉宣教:经术前访视,与患儿家属沟通,向其介绍麻醉诱导的作用、注意事项,获取其配合,并选取一位与患儿亲近,能够适应手术室环境,自愿陪护的家属进入手术室,在麻醉诱导过程中进行陪护,并询问其对麻醉诱导的态度,及时为其解惑答疑。③麻醉准备:手术当天清晨,再次对患儿及陪护家属的准备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协助其更换手术衣、帽、鞋,带龄其进入手术室。④安抚患儿:麻醉诱导之前,建议陪护家属搂抱、亲吻、安慰患儿,与患儿交流,时刻注意患儿的情绪、反应;诱导期间,家属需持续陪护患儿,与其进行轻声交流、身体接触等,并向家属介绍麻醉诱导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正常反应,提醒其切勿过于紧张;待患儿进入麻醉状态,将家属送出手术室。⑤评估效果:麻醉医师评估患儿的麻醉诱导效果,对其进行观察,查看是否发生抽泣、分泌物、屏气等情况,确保麻醉效果平稳。
        1.3观察指标
        麻醉诱导效果:根据患儿表现,划分以下等级:顺利:患儿自麻醉诱导开始至结束均非常配合,麻醉诱导效果好;欠顺利:患儿从麻醉诱导开始至结束基本配合,效果可;不顺利:患儿配合度低,甚至存在排斥情绪,效果不佳。统计例数及所占百分比。有效率即顺利与欠顺利之和。
        1.4统计学处理

        国外相关研究显示[3],90%左右患儿父母都愿意参与麻醉诱导,其认为在麻醉诱导过程中给予患儿陪伴,能够减轻其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从而使患儿更好地配合。在麻醉诱导过程中,允许父母进入手术室,对患儿进行陪伴和照顾,能够使后者的情绪保持稳定,并且,使其更加具有安全感[4-5]。该背景下,患儿的哭闹情绪减少,更加易于合作,屏气、呼吸道分泌物也明显减少,麻醉过程更加平稳。
        以往,手术室患儿的心理问题常被忽略,以至于麻醉及手术效果受到影响,很难达到预期。近年来,在我国,有关父母陪伴患儿进行麻醉诱导的相关研究日渐增多,此类情况也逐渐被临床重视起来,效果可观。在麻醉诱导过程中,允许父母对患儿进行陪护,进而依据患儿的年龄、疾病等,明确麻醉方案,并将相关宣传教育工作落实到位,能够帮助患儿家属了解更多麻醉知识,进而落实麻醉准备工作,对患儿进行适当安抚,有利于使患儿保持情绪稳定,进一步增强麻醉效果,这对后续手术操作开展非常有帮助。结果显示,观察组麻醉诱导总有效率为100%,较对照组的77.78%高,非同组数据呈现差异性(P﹤0.05),提示父母陪护对患儿行麻醉诱导非常有益,能够确保麻醉诱导工作顺利进行。
        综上,在患儿麻醉诱导过程中允许父母陪护,效果显著,这对麻醉诱导工作的开展非常有利,使此项工作更为顺畅,说明该操作方式有效性强,具备临床推广价值。然而,受病例、时间等因素限制,以至于结果普遍性不足,未来将适当延长实验时间,扩充样本数量,增加依从性、满意度等指标,得出更加全面、准确的实验结论,为后续同类研究开展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赵艾,任伯岩.术前麻醉诱导及术后苏醒期父母陪伴对患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焦虑的影响[J].浙江医学,2020,42(3):87-89.
        [2]齐文辉,王忠义,徐志杰,等.麻醉诱导前视听干预对学龄前患儿术后行为异常的影响[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20,41(2):235-238.
        [3]邵沂.父母参与型护理对小儿麻醉诱导效果及苏醒期应激反应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18,30(13):121-123.
        [4]王馨,胡月,黄陈红.术前麻醉诱导及术后苏醒期父母陪伴对患儿麻醉诱导前焦虑与苏醒期躁动的影响[J].系统医学,2020,5(21):193-195.
        [5]林惠云,辛丽.家长陪护模式在小儿麻醉前后的应用[J].福建医药杂志,2020, 42(2):170-17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