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旭
黑河市第一人民医院 黑龙江黑河 164300
【摘要】目的:分析拉米夫定、替诺福韦、依非韦伦联合治疗艾滋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影响。方法:将本院定期复诊艾滋病患者共60例纳为研究对象,开展对比性治疗研究,研究时间段为2019年1月~2020年12月。依据患者治疗用药方案差异分组,二联组30例、三联组30例。分析治疗期间患者CD4+T、HIV病毒载量变化及安全性预后差异。结果:用药1周时,两组CD4+T、HIV病毒载量组间对比无差异性(P>0.05),用药12月、24月时观察组CD4+T(394.56±15.41pg/ml,459.08±17.25pg/ml)均提升、血HIV病毒载量(12.85±2.95×103/ml,10.16±3.85×103/ml)下降,较同期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服药期间两组药物不良反应率组间对比结果无差异性(P>0.05)。结论:艾滋病治疗中采用拉米夫定、替诺福韦、依非韦伦三联治疗法,可在积极抑制患者病毒载量水平同时,促进自身免疫机能恢复,效果显著,且具备临床安全性。
【关键词】拉米夫定;替诺福韦;依非韦伦;艾滋病;临床疗效;不良反应
艾滋病作为由HIV病毒感染后所引发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疾病,可在病程进展期间由HIV病毒增殖、免疫细胞破坏后,对人体周身免疫系统功能造成不同程度损伤,从而导致部分患者可在病情末期并发各类严重感染性疾病或恶性肿瘤最终导致死亡,故积极治疗、维持病情稳定对于艾滋病患者健康维护具有积极意义。多药联合治疗是当前艾滋病患者首推治疗方案,但对比不同联合用药方案效果及安全性或存在显著差异,应合理选择[1]。故本文特对拉米夫定、替诺福韦、依非韦伦联合治疗艾滋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影响开展研究,详情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本院定期复诊艾滋病患者共60例纳为研究对象,开展对比性治疗研究,研究时间段为2019年1月~2020年12月。依据患者治疗用药方案差异分组,二联组30例、三联组30例。患者年龄、病程等基线资料对比结果无差异性(P>0.05),研究可比。
对照组(男/女,16/14),年龄19~65岁,平均(42.08±5.02)岁,病程(3.58±1.02)年;观察组(男/女,17/13),年龄18~67岁,平均(42.54±5.15)岁,病程(3.65±1.08)年。
纳入标准:患者均在确认研究信息保密性及治疗方案后自愿参与研究。排除标准:合并艾滋后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者;合并原发性其他病毒感染疾病者。
1.2方法 二联治疗:拉米夫定,300mg/次,1次/日;依非韦伦,600mg/次,1次/d。三联治疗:拉米夫定、依非韦伦治疗同上;替诺福韦,300mg/次,2次/d。
1.3观察指标 分析治疗期间患者CD4+T、HIV病毒载量变化及安全性预后差异。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差异性分析由SPSS23.0统计学软件完成统计,结果差异显著P<0.0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CD4+T、HIV病毒载量对比 表1可知,用药1周时,两组CD4+T、HIV病毒载量组间对比无差异性(P>0.05),用药12月、24月时观察组CD4+T(394.56±15.41pg/ml,459.08±17.25pg/ml)均提升、血HIV病毒载量(12.85±2.95×103/ml,10.16±3.85×103/ml)下降,较同期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用药1周时,两组CD4+T、HIV病毒载量组间对比无差异性(P>0.05),用药12月、24月时观察组CD4+T提升、血HIV病毒载量下降,较同期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服药期间两组药物不良反应率组间对比结果无差异性(P>0.05)。分析原因:艾滋病治疗中采用拉米夫定、替诺福韦、依非韦伦三联治疗法,可在拉米夫定、依非韦伦抗病毒治疗基础上,通过替诺福韦中所含核苷酸类似物(逆转录酶抑制剂)积极阻断患者体内HIV病毒复制机制,从而在服药一定周期内起到较好抗病毒作用,进而在控制患者体内HIV病毒载量后,维护机体免疫系统功能,且药物毒副影响相对较小,联合用药安全性显著[2-3]。
综上所述,艾滋病治疗中采用拉米夫定、替诺福韦、依非韦伦三联治疗法,可在积极抑制患者病毒载量水平同时,促进自身免疫机能恢复,效果显著,且具备临床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加沙尔·哈孜泰.拉米夫定、替诺福韦、依非韦伦联合用药对艾滋病的疗效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2020,30(19):69-70.
[2]李玉峰.拉米夫定、替诺福韦联合依非韦伦治疗不同免疫功能艾滋病的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20,18(26):20-22.
[3]王京晶.拉米夫定联合替诺福韦与依非韦伦治疗艾滋病的临床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5):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