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希石
聊城市人民医院东昌府院区 山东 聊城 252000
摘要 目的 分析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将其分为采用溶栓治疗的观察组和常规治疗的对照组,各28例。对两组患者心电图、血清CK-MB峰值、临床症状等指标进行检验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和治疗有效率。结果 观察组各项指标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血管再通率、总治疗有效率分别为78.57%和92.8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7.14%和82.14%(P均<0.05)。结论 急诊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心电图状况,能够提高血管再通率和治疗有效率,有利于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溶栓;血管再通率;治疗效果。
引言
急性心肌梗死是近年来高发于老年群体的一种心血管疾病,通常是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新陈代谢缓慢导致冠状动脉堵塞,影响血流畅通,心肌组织在严重缺血状态下导致局部坏死而致病。患病早期若能及时疏通血管,使血流畅通,挽救濒死的心肌组织,减少梗死面积挽对治疗起着关键性作用。目前临床上对该病通常采用静脉溶栓疗法和静冠状动脉溶栓治疗术,为了给患者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本文将对我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住院的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分组对照,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溶栓过程中相关检验指标的临床应用价值,现将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排除精神障碍,沟通障碍、重大器官器质性病变、恶性肿瘤以及既往手术史患者。心肌梗死类型:广泛前壁梗死14例;前壁梗死15例;前间壁梗死13例;下壁梗死14例。发病时间:≦1h者11例;1-3h者17例;3-6h者10例;6-12h者14例;≧12h者4例。将所有患者按照入院日前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人。其中观察组男15人,女13人,年龄52-71岁,平均年龄(58.25±3.1)6岁;对照组男14人,女14人,年龄49-73岁,平均年龄(57.73±3.58)岁。经对比两组患者在疾病类型、发病时间、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上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手段。患者入院后,经常规检查后给予患者静脉注射硝酸甘油3d,皮下注射500u肝素7d,再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状况给予阿斯匹林和硝酸酯类等药物,叮嘱患者按时服药。
1.2.2观察组
对观察组患者采取急诊溶栓治疗。治疗方法为:(1)患者入院应立即为患者进行吸氧;(2)给予300-350mg阿斯匹林口服药物;(3)皮下注射止痛药物减轻患者缺血性胸骨后痛;(4)患者若出现精神紧张焦虑状况,适当给予患者镇定药物缓解患者的情绪,以便顺利开展治疗;(5)静脉注射100万U尿激酶混合100ml 0.9%Nacl溶液,调整滴速,确保40min内注射结束。
1.3观察指标
分别对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率、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分析。其中溶栓再通标准为:溶栓开始24h内冠状动脉梗死部位IRA达 TIMI2级或3级;溶栓开始后2h胸闷胸痛症状逐渐消失或缓解;心电图ST段回落至50%以上;加速性自主心律或房室阻塞明显改善;血清CK-MB峰值出现在溶栓14H以内。
1.4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患者临床症状以及临床验证手段对治疗的有效率做出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个等级。患者胸闷胸痛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并发症有所减轻、心电图基本恢复正常视为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并发症得到控制,心电图趋于稳定状态视为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及并发症均未得到改善和控制,心电图不稳定视为无效。总治疗有效率=(显效+有效)/总病例数。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本研究中心的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计数资料用%表示,以t和χ2检验,以P<0.05为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溶栓再通率
对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率进行比较得知,观察组患者6小时内、3-6小时、6-12小时的血管再通患者分别为7例、11例、4例,总再通率为78.57%;对照组患者6小时内、3-6小时、6-12小时的血管再通患者分别为4例、9例、3例,总再通率为57.1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多发于中老年群体,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严重威胁了人民的生命安全。经相关研究证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的元凶,因此急性心肌梗死一经诊断应着重对患者进行血管疏通,为患者及时打通生命通道。
近年来,临床上对急性心肌梗死多采用溶栓疗法,其治疗效果已经得到了经临床证实。其用到的尿激霉素作为一种酶蛋白直接作用于人体的纤溶系统,转化的纤溶酶可有效降解纤维蛋白块和凝血因子,对血栓的溶解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结合抗凝剂,使患者冠脉再通的基础上避免了其发生再次阻塞的几率。
本研究结果证实,观察组患者应用溶栓疗法后,其心电图均呈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情况、溶栓再通率及治疗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提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急诊溶栓疗法可以有效缓解患者心衰、休克、心律失常等临床症状;降低患者入院突发其他并发症及死亡的概率,提高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溶栓治疗能够有效提升治疗有效率,降低患者发生休克、谵妄甚至死亡事件的发生概率,有利于患者预后,因此,该治疗手段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杨杰. 对比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术、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应用价值[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19, 7(10):64-64.
[2]胡绍通, 黄祥辉, 梁秀丽. 尿激酶溶栓在急性心肌梗死急救中的临床效果[J]. 吉林医学, 2020, 41(2):365-367.
[3]赵灿灿.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和溶栓治疗效果及复发分析[J]. 中外医疗, 2020, 39(32):27-29.
[4]刘朝军, 封博华, 曹海霞. 急性心肌梗死运用尿激酶溶栓急诊治疗的临床分析[J]. 中国保健营养, 2017, 27(2):311.
[5]李进元, 刘永丽, 李龙倜,等. 急诊介入治疗与静脉溶栓治疗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J].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2017(44):99-99.
[6]沈群核.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溶栓治疗临床效果分析[J]. 饮食保健, 2018, 5(19):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