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佳彤
昆明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2017级临床一大班 云南 昆明 650000
【摘 要】目的: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再出血危险因素进行研究,以寻找出引起患者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具体因素,从而提高对患者疾病的治疗效率,提高生活质量。方法:选取某院2010年6月~2018年10月期间收治的不明消耗消化道出血患者337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方法对患者的相关治疗资料进行分析,并采用随机采访的方式,对案例患者进行采访。通过对患者疾病成因的单因素与多因素进行分析,再与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研究。结果:对患者随机采访的时间在13~112个月之间。患者中CE检查呈现阳性的有202例,占总患者数量中的65.8%;患者出现再出血现象的有86例,占比为28%。患者中CE检测中呈现阳性的患者,其消化道疾病再出血现象高于CE检查为阴性的患者。患者中接受异性治疗的其再出血概率低于接受非特异性治疗的患者。结论:消化道疾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医师注意防范对患者的再出血增加危险因素,对提高治疗预后效果有着直接关系。因此,若临床医师提高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的防范意识,将有助于降低患者发生再出血的概率,并避免患者进行一些不必要的检查。对于严重的消耗道疾病患者,患者在经囊镜检查后,应至少观察24个月,才有利于患者降低消化道再出血现象发生的概率。
【关键词】消化道出血;危险因素;胶囊内径
患者的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症状是指患者在经过胃镜检查及结肠镜检查后,未见明显异常的情况,而患者仍具有持续性或反复性出血的现象。根据患者的出血现象可分为显性出现现象与隐性出血现象。在对患者的出血性现象的深度研究中发现,大多数患者的不明出血现象原因为小肠部位。现代医疗科学中,利用胶囊内镜检测方式,实现了对人体结构小肠部位的无创性直视检查,进而提升了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诊断效率。但从实际的检查效果来看,由于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疾病的成因众多,检测过程中虽然能够判断出病变位置,而对其成因仍有着不确定性。这种情况也给予了医师对该类疾病患者的治疗增添了难度。另外,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症状患者再发性出血概率也较高,同时这也给予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一定影响。目前来看,对于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及再出血症状的大数据研究并不多见,因此,本文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再出血危险因素分析,并对一些控制危险因素的干预措施进行研究。相关过程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某院2010年6月~2018年10月期间收治的不明消耗消化道出血患者337例,作为研究对象。案例患者中获得随机采访数据的有307例,其中有男患者157例,女患者150例,年龄范围在3~87岁之间,平均年龄57岁。
1.2设备
无线胶囊内镜系统。患者在检查前应禁食12h,检查过程中应服用聚乙二醇和电解质混合液1L,检查前20min服用去泡剂300mg,以做好肠道检查准备。检查过程中根据两名经验丰富的医师进行独立看片检查,检查后给予统一性的诊断结果。
1.3研究方法
通过查阅我院内镜中心记载的胶囊内镜患者资料库、住院患者病史以及在取得患者知情同意后,通过电话、门诊获得的临床和随访数据。数据包括患者一般特征(包括性别、年龄、是否显性出血、合并症),CE前接受的检查(血红蛋白值、是否需输血、使用抗凝药或抗血小板药或非甾体类抗炎药情况),CE诊断率,CE后再出血情况,CE后采取的干预措施(再检查、治疗方式)。
1.4病变类型、治疗方式、再出血定义
本研究将胶囊内镜下发现的病变分为与出血高度相关的显著性病变(P2)、与出血低度相关的病变(P1)和未发现任何病变(P0)_3J。如果在检查中发现≥2个病变者,我们将根据最显著的病变类型对其进行分类。如发现≥1个P2病变时定义为诊断阳性,仅P1或P0者定义为诊断阴性。根据胶囊内镜检查结果给予患者不同的干预治疗,包括特异性治疗、非特异性治疗。特异性治疗是指针对出血原因的治疗方式,包括血管造影下血管栓塞止血、各种内镜下止血治疗、手术、特异性药物治疗(5一氨基水杨酸类或激素治疗克罗恩病、沙利度胺治疗血管发育不良、停用直接导致出血的药物);非特异性治疗包括补充铁剂、输血、一般止血药、质子泵抑制剂、中药等对症疗法和密切观察暂不采取治疗措施。再出血定义为CE检查后距上一次出血时间≥30d的重新发生的显性或隐性出血。5.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7.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非正态分布的连续性计量资料用中位数表示,分类变量的描述采用数字和百分比。累积再出血率的分析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log.rank检验。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各因素与再出血危险性的关系。用COX回归分析时,至该患者随访的最后一天也未发生再出血事件的被认为是截尾数据。P<0.05时认为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患者基本资料:307例患者随访13~11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52个月,四分位距33~74个月)。显性出血274例(89.2%),隐性出血33例(10.7%);CE检查前3个月内最低Hb值为1.9~15.0g/dl,平均7g/dl;CE检查前需输血者150例(48.9%),不需输血者157例(51.1%);CE前使用抗凝药或抗血小板药或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者25例(8.1%),CE后使用者12例(3.9%);存在合并症者101例(32.9%),包括高血压64例、心脏病28例、糖尿病23例、慢性肝炎lO例、肝硬化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各9例、肺结核和慢性肾衰各3例。诊断率为65.8%(202/307)。
3.讨论
研究过程中发现患者的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病症原因多发于患者的小肠位置,同时患者患有这种疾病的过程中通常具有反复性发作的特点。传统的消化道疾病患者的检查过程中,多以胃镜、结肠镜的诊断检查为主。但基于这种疾病的治疗过程中仍具有一定的困难性。现代化的消化道疾病检查过程中,利用胶囊镜的检查方式,不仅具有无痛检查的优势,同时对于检查诊断效率也具有提高的性质。目前也成为了医疗机构中一线的诊断方法。
对于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病症的治疗方式来看,目前主要是应用药物、手术等治疗方法,但疗效并不具有统一性,同时也具有一定不确定性,大部分的患者经治疗后仍会有反复出血的症状现象,同时预后现象较差。本文研究过程中,患者在经CE检查的条件下,对患者进行指导性的干预治疗,治疗后对患者的再出血情况进行分析,以寻找出患者再出血症状的成因,并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以减少患者不必要的后续检查,降低患者的再出血概率,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治疗效果。
本文研究过程中,对于不明原因消化道的高危出血患者,在对其进行CE检查后应至少密切随访个月,同时随访的过程中还应采取相应措施以尽量控制其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1]朱赞伟.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方法与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7(28).
[2]周环,张惠晶,孙明军.双气囊小肠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疗作用[J].临床内科杂志,2017(1).
[3]马敏俊,高川,何志刚,et al.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J].浙江临床医学,2017(7).
[4]谈涛,李蜀豫.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诊断价值[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