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敏C反应蛋白联合血常规检测诊断小儿细菌感染性疾病的价值

发表时间:2021/9/2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1年2期   作者:吴玉婷 候文婷 苏建虹 刘辉
[导读] 目的:分析小儿细菌感染性疾病诊断中超敏C反应蛋白联合血常规检测方案的应用价值
        吴玉婷 候文婷  苏建虹  刘辉  
        福建省龙岩市第一医院检验科 福建省龙岩市 364000
        摘要:目的:分析小儿细菌感染性疾病诊断中超敏C反应蛋白联合血常规检测方案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9年1月-2020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50例小儿细菌感染性疾病患儿选为实验组的研究对象,同时接受健康体检的50例儿童作为对照组的研究对象。均实行超敏C反应蛋白联合血常规检测,通过分析检测结果,准确判断小儿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数据表现,一方面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另一方面进行小儿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有效预防,引起家长对于疾病的重视程度。结果:实验组小儿细菌感染性疾病患儿检测结果的指标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家长诊疗服务满意度普遍优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结论:在小儿细菌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诊断中,超敏C反应蛋白联合血常规检测诊断方案的应用价值颇高,广泛推广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大提高小儿细菌感染性疾病诊断的准确率,根据各项检查结果、检测数据,结合不同患儿的具体病情,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治疗途径,实现诊疗计划的全面落实,充分保证患儿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尤为重要,也是广大医务人员的职责所在,医院建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诊断工作、诊疗服务的存在价值会更高。
        关键词:超敏C反应蛋白;血常规检测;小儿细菌感染性疾病;诊断价值
        引言:小儿细菌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影响着患儿自身免疫系统的正常发育,进行疾病的及时诊断,得出准确的诊断结果,展开有效的治疗干预,是促进患儿自身免疫系统发育,保障患儿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所在。目前,临床上用于诊断小儿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方法有很多,推广应用的价值各有不同,基于此,本文特意研究了超敏C反应蛋白联合血常规检测在小儿细菌感染性疾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情况和应用价值。
        1、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选50例小儿细菌感染性疾病患儿为实验组的研究对象[1],患儿男女比例为35:15,年龄区间为3-8岁,平局年龄为(5.09±1.20)岁;同期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50例儿童作为对照组的研究对象,儿童男女比例为28:22,年龄区间为5-11岁,平局年龄为(7.11±2.08)岁。参与本次研究活动的医务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责任意识、规范化操作意识,提前沟通患儿家属,说明实验目的、研究意义、治疗计划、疾病诊断的重要性等,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更好地完成诊疗计划,方便医院提升整体形象,顺利实现长远规划、整体发展的目标。
        1.2 诊断方法
        实行超敏C反应蛋白联合血常规检测诊断,进行相关数据、检测结果的对比分析。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的步骤为:使用免疫比浊法,采取患儿3ml静脉血,准备好含有“乙二胺四乙酸二钾”的抗凝管,及时放入血液样本,摇匀后进行冷藏备用。血常规检测的步骤为:使用美国贝克曼库尔特AU5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液样本后详细记录患儿血液样本中的白细胞数量、中性粒细胞数量[2]。
        1.3 指标评估
        观察后比较对照组儿童以及实验组患儿的相关检测结果,具体分析两种检测方式的临床应用价值。按照相关标准:白细胞数量9.7×109/L以上为“阳性”;超敏C反应蛋白7.4mg/L以上为“阳性”;中性粒细胞数量6.4×109/L以上为“阳性”。
        1.4 统计方法
        使用专业软件SPSS 23.0及时处理相关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并且实施t检验,以p<0.05代表组间结果差异性的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对照组50例健康体检的儿童与实验组50例小儿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患儿,超敏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检测结果的比较分析,详见表1:
 
        3、讨论
        小儿细菌感染性疾病是儿科常见病之一,是由“细菌”和“支原体”导致,影响患儿生长发育的多发性疾病。小儿细菌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较高,可以通过超敏C反应蛋白联合血常规检测进行准确诊断,然后根据诊断结果、相关数据实现对疾病的有效治疗,充分保证患儿的身体健康,促进他们的快速康复。血常规检测属于一类常用的诊断方式,在一般儿童疾病的诊断治疗中,应用价值比较高,能够保证诊断结果的准确率达到标准要求[3]。但是,血常规检测过程容易受到多方因素的干扰,致使诊断结果发生变化,相关数据不够准确。联合超敏C反应蛋白,妥善解决这一问题,做出小儿细菌感染性疾病更为准确的诊断,必须引起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进行联合检测方案、先进诊断方式的临床推广势在必行。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儿细菌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诊断中,建议推广超敏C反应蛋白以及血常规检测的联合诊断方式,进一步提升疾病诊断的准确率,实现患儿疾病的有效治疗,促进他们的快速康复。
        参考文献:
[1]马东阳,李晓飞.外周血白细胞和超敏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在儿童细菌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意义[J].中国社区医师,2018(16)199-199.
[2]章跃进,刘凯.超敏C-反应蛋白结合血常规检测在新生儿细菌感染性疾病中诊断价值[J].全科护理,2019(03)75-76.
[3]徐司凤,杨敏,李朝阳.超敏C反应蛋白联合血常规检测诊断小儿细菌感染性疾病的临床价值分析[J].现代医学杂志,2019(22)160-16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