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联合超短波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研究

发表时间:2021/9/2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1年2期   作者:狄艳丽
[导读] 目的:分析对肩周炎患者实施针灸联合超短波治疗方式的临床疗效
        狄艳丽
        武汉市康复按摩医院综合科  湖北武汉430000
        【摘要】目的:分析对肩周炎患者实施针灸联合超短波治疗方式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70例肩周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分为观察组(35例,行针灸联合超短波治疗)和对照组(35例,行针灸治疗)。结果:对比两组患者诊疗前后的肩关节功能评分,与对照组相对比,观察组患者诊疗后的各肩关节评分数据更高,数据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利用针灸联合超短波治疗方式对肩周炎患者进行救治,可有效缓解肩部疼痛等临床症状,可促进患者肩关节功能作用的恢复速度,提升其整体的诊疗效果。
【关键字】肩周炎;针灸;超短波;临床疗效
        肩周炎是以肩部逐渐产生疼痛、肩关节活动逐渐受阻为主要特征的骨科疾病,一般情况下,肩周炎患者还多伴有怕冷、压痛等伴随症状,会对患者肩部的活动状态造成严重影响,会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影响其正常生活状态,致患者难以完成梳头、穿衣等日常活动,因此肩周炎患者需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1]。临床诊疗中,针灸、超短波治疗方式虽均可改善患者肩部活动受阻状态,但此两种治疗方式的联合应用情况较少。则为进一步探究此联合治疗方式实际应用情况,本研究主要分析了对肩周炎患者实施针灸联合超短波治疗方式的临床疗效,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70例肩周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分为观察组(35例,女19例,男16例,年龄30-75岁,平均年龄53.43±3.13岁)和对照组(35例,女20例,男15例,年龄31-75岁,平均年龄53.46±3.14岁)。通过应用统计学对比分析后显示,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组成等基本资料差异细微(P>0.05),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本研究中所有肩周炎患者,均符合《肩周炎防治指南》中诊断标准[2];(2)研究选择的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自愿签字同意,并经由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3)患者均有明显的肩痛等临床症状。
        排除标准:(1)患者在本研究治疗前2周内,接受过同肩周炎相关的诊疗;(2)患者有精神障碍、语言障碍或意识障碍,诊疗过程中配合度低。
        1.2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均行针灸治疗。主穴为肩井穴、肩贞穴、肩髑穴、肩髂穴;配穴:曲池穴、手三里穴、外关穴、血海穴、阳陵泉穴。同时可利用中医辨证思维,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适当加减各穴位的针灸治疗,如肩部内部疼痛者,可加太渊穴、尺泽穴;肩部前部疼痛者,可加合谷穴、列缺穴;肩部外部疼痛者,可加小海穴、后溪穴。利用泻法对患者进行针灸治疗,得气后需留针30min,每天1次。10天/疗程,治疗2个疗程,疗程间需隔1天,以便于患者修养。
        观察组:均行针灸联合超短波治疗,本组针灸治疗方式同对照组完全一致,只是在此基础上加上了超短波治疗方式,则本组的超短波治疗方式如下。在针灸治疗后,让患者保持仰卧体位,利用超短波治疗机(安徽鸿众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型号HYJ-IV),参数设定为频率27.5mHz,波长1-10m,将相应的电极板放置在患者患侧肩部,肩前、肩后两对应位置即可开始治疗,每天1次,每次20min。同针灸治疗方式一样,10天/疗程,治疗2个疗程,疗程间需隔1天,以便于患者修养。
        1.2.2 观察指标
        统计分析两组患者诊疗前后的肩关节功能评分,利用Canstant-Murley降解量表对患者进行诊疗前、诊疗后的肩关节功能作用评估,即包括疼痛、日常生活、活动范围这三方面的评分,这三项指标分别共计15分、20分、40分,分数越高,患者肩关节功能作用恢复情况越佳,以分析对比不同诊疗方式对患者肩关节恢复情况的正面影响。
        1.2.3 统计学方法

3 讨论
        肩周炎是指患者肩关节周围软组织部位出现不明原因的自限性无菌性炎症,其常见临床症状为疼痛、活动受限等,会致患者因疼痛等因素而无法有效完成抬手、脱衣等简单活动,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因此肩周炎患者需及时入院就医[3]。
        利用针灸联合超短波治疗方式对肩周炎患者进行救治,则在此诊疗过程中,对肩井穴、肩贞穴、肩髑穴、肩髂穴、曲池穴、手三里穴、外关穴、血海穴、阳陵泉穴这几个主要穴位进行针灸治疗,以刺激穴位处的神经末梢及血管,达疏导水液、舒筋活络、升清降浊、消痛止痛、联络气血的治疗目的。而超短波治疗方式,则主要是通过专业仪器输出波长在1-10m、频率在30-300MHz的超短波电流,使患者患侧部位的分子、离子受电流影响,在平行位置振动,以产生热效应,使患者患侧表层、深层处组织均匀受热,达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的治疗目的。即同单一的针灸治疗方式相比,针灸联合超短波治疗方式对患者患侧血液循环、微循环的改善效果更佳,其肩关节功能恢复效果更好。
        综上所述,利用针灸联合超短波治疗方式对肩周炎患者进行救治,可有效缓解肩部疼痛等临床症状,可促进患者肩关节功能作用的恢复速度,提升其整体的诊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魏巍, 杨琳, 谢宏权. 针灸联合推拿治疗肩周炎的临床效果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 19(14):178-179.
[2]洪杰. 肩周炎防治指南[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
[3]唐铭含, 宋浩, 魏治中. 温针灸治疗肩周炎的临床效果研究[J]. 中华全科医学, 2019, 17(10):136-13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