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真真 洪碧燕 陈亚兰
泉州市第三医院 福建 泉州362600
摘要 目的 调查精神科护士的工作应激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护理管理者制订管理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某市级精神卫生中心150名护士,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和中国护士工作应激源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精神科护士工作应激得分为(454.45±192.44)分,其主要的应激源与工作性质、工作负荷有关。结论 精神科护士的工作应激情况处于普通水平,护理管理者应合理排班,提高薪酬待遇,实行人文关怀,降低广大精神科护士的工作应激水平,提高其工作满意度。
关键词:精神科护士;应激;调查研究
应激是个体面临威胁或挑战时做出的应对反应[1]。护理职业应激是护士工作需求与心理素质不相适应的一种身心失衡状态[2]。护理人员的工作负荷过重是常见的现象,长期处于紧张的工作环境,易产生情绪问题和影响身心健康,降低了工作效率和职业满意度。精神科护理工作是高压力的工作,护士良好的工作状态对工作质量及患者的康复起积极的作用[3]。本研究对精神科护士的工作应激水平进行调查,分析其影响因素,可以为促进精神科护士的身心健康提供借鉴和为管理者制订管理制度等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某市级精神卫生中心护士为被试者。纳入标准:①注册护士;②年龄≤55;③从事护理工作;④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①非本院护士,包括进修护士和实习护士;②调查期间未在医院工作,包括外出进修、病事假;③医生及后勤或行政工作人员。
1.2 调查方法
1.2.1 调查问卷
(1)一般资料调查表
包括护士的年龄、从事护理工作年限、婚姻状况、工作聘用性质、学历、技术职称、月收入。
(2)中国护士工作应激源量表(Chinese Nurses' Work-Stressor Scale,CNSS)
张静平等编制的护士工作应激源量表,共60个条目,由6个分量表组成:与护理工作性质有关的应激源、与工作负荷有关的应激源、与护士期望有关的应激源、与接触濒死病人有关的应激源、与工作家庭矛盾有关的应激源、与护理工作中人际关系有关的应激源。各条目采用1—5五级评分,按照发生频率(“从未遇到”到“几乎每天遇到”)和影响程度(从“无影响”到“极重度影响”)。条目分为两者之积,量表得分为条目分之和,得分越高表示应激源水平越高。量表重测信度系数为0.81,分半信度为0.95,Cronbach’a系数为0.97,信效度良好。
1.2.2 资料收集方法
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对选定的精神科护士发放问卷。调查员共2名,均工作10年以上,其中主管护师1名,护师1名。所有问卷由调查对象本人填写,现场调查,现场回收,并进行统计分析。共发放调查问卷160份,回收到有效问卷150份,回收率93.75%。
1.2.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Excel2010、SPSS20.0进行数据录入和分析。所有得分服从正态分布。统计方法包括t检验、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精神科护士的一般资料
精神科护士年龄范围23-55(32.98±6.44)岁,工作年限1-32(10.62±7.71)年。其余资料见表1。
2.3 影响精神科护士工作应激的单因素分析
编外护士其应激得分总分显著高于编内护士(t=-7.13,p<0.001),而不同年龄、工作年限、婚姻状况、学历、职称、收入多少对精神科护士工作应激得分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4和续表。
3、讨论
3.1 精神科护士面临的主要应激源
3.1.1 与工作性质和工作负荷有关的应激是精神科护士的主要应激源
与常模[4]相比,本研究精神科护士的工作应激得分低于常模分数。但是从各维度得分来看,得分较高的应激源因素是与工作性质有关和与工作负荷有关的应激源。精神科病人大多存有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的异常,护士长期与思维贫乏、情感淡漠的患者在一起,很容易受到患者言语及肢体的伤害,会产生一种无形的精神压力。长期处在这样的环境中,会影响到精神科护士的身心健康。护士易产生职业倦怠并有可能出现离职的想法。另外,护士的工作直接与患者接触,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感觉到的心理压力更大。护士的轮班工作造成周期性生理变化,且在工作中始终处于心理高度紧张状态。另外,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这就对护士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除了每天繁重的工作外,还要不断补充新知识、新技能。
3.1.2 精神科护士在与患者有关方面仍存在较多应激源
本研究结果发现,精神科护士在与患者有关方面存在不少应激源,如害怕病人在晚夜班时突然出现病情变化;担心病人自伤自杀、突发冲动伤人;病人不能康复、病情反复;害怕死亡的场面等。或因为精神专科的大多数病人并不属于危急重病患,因此在应急处理病情方面,精神科护士积累的相关工作经验并不丰富,所以应激得分略高。护士自身应加强业务理论学习、操作技能训练。护理管理者定期开展应急演练,以提高精神科护士的临床病情观察及应急处理能力。
3.1.3 精神科护士在与人际关系方面的应激源
本研究结果发现,精神科护士在人际关系方面的应激源有:病人对医生、护士的态度不同;缺乏其他健康工作人员的尊重及理解;所学知识不能满足病人和家属的情感及心理需要;护患关系紧张;各辅助科室的理解与支持不够。临床护理人员工作忙碌,可能无暇解释和做足沟通工作,而且面临的沟通群体不仅仅是病人、家属,还有医生,以及管理者、领导,甚至检查团,所以在这方面的应激源确实较多。因此建议广大的精神科护士在人际关系问题上及专业技术板块的学习上应下足功夫,只有这样做,才能提升自己的专业技术和沟通水平,提高自己的情商,与同事、医生、领导的相处达到平等友好的状态,更能与患者关系和谐,甚至达到减少医疗纠纷的目的。作为护理管理者,组织相关知识的培训。
3.1.4 精神科护士在与护士工作期望方面的应激源
本研究发现,精神科护士在工作期望方面的应激源有:护理工作的社会地位低;晋升机会少;付出与得到不成正比;害怕有医疗纠纷;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继续深造的机会少。精神科护士人员数在院部总人数的占比达到50%以上,是一个庞大的队伍。因此医院要适当改善护士薪酬待遇,使护士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护理质量;提供精神科护士外派进修、学习新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机会,从技术层面提升,服务层面加强,对于优秀的精神科护士在晋升机会方面适当优先考虑。
3.1.5 精神科护士在与家庭方面的应激源
本研究显示:对自身身体状况不佳时的担忧;工作时间不稳定,影响与家人的关系;陪伴家人的时间太少;家人生病;护理工作的负面感受影响家庭气氛等是精神科护士在与家庭方面的应激源。面对这些应激源,精神科护士自己可以通过学习时间管理和提高自身应激能力来解决。而作为管理者,可以通过更多的人性化关怀来应对此类事情。
4、结论
本研究范围内的精神科护士的工作应激状况处于普通水平,但在工作性质和工作负荷方面精神科护士工作应激得分是较高的,与家庭有关的精神科护士工作应激得分较低。因此,护理管理者可以在今后的工作中针对性的调整管理方案,使我们的精神科护士工作应激水平更低,工作更有激情,更热爱精神科事业。
5、参考文献
[1]李立红、朱明明、王立军、茹朝、等。二胎产后返岗护士工作应激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8/53(3):272-276。
[2]周鹏、席惠玲、魏小方、等。护士职业应激源与应激反应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研究与实践、2010/7(20):7-9。
[3]梁慧君、陈怿婷、等。我国精神科护士心理健康状况研究进展[J].当代护士、2016/6上旬刊:12-14。
[4]张静平、姚树桥、张侠、等。护士工作应激量表全国常模的制定及相关研究[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1/20(5):471-474.
[5]陈偶英、杨玉佩、钟捷、等。神经科ICU护士工作应激心理、睡眠及血清皮质醇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5/29(9):3096-3099.